EP.169 洗腎管子這麼多!有什麼差別? ft. 蘇大維醫師

洗腎為什麼要放管子?洗腎管子這麼多,有什麼差別?為什麼我今天用這根管子,明天又要換另一根?這次邀請心臟血管外科蘇大維醫師,和大家分享洗腎管子的不同喔!

當腎臟功能越來越差,差到無法負荷正常生活時,因為體內毒素和水分累積太多,就會出現噁心想吐、腳水腫、肺水腫、喘等情形,此時就需要洗腎的介入,才能緩解症狀。洗腎有分兩種,一種是血液透析,一種是腹膜透析。腹膜透析是將一根管子放在腹膜腔內,把乾淨的水灌進去,幾個小時後再把髒的水放出來。

大家常聽到的洗腎,是血液透析,這是因為台灣地狹人稠,醫療院所林立,腎友可以就近找到洗腎的地方,加上又有醫護人員隨侍在側,相對安心,所以多數的台灣腎友傾向洗血液透析。血液透析是將血從身體裡面拉出來,經過洗腎機中的人工腎臟過濾後,再把相對乾淨的血(也就是毒素相對較低)放回身體內。

但是血液要怎麼從身體拉出來呢?此時就需要有一根管子,也就是血液透析管路。但很多患者會問:「為什麼有時候我放A管子,有時候放B管子呢?這些管子有什麼不同呢?」

蘇大維醫師介紹

畢業後當完兵即在長庚系統服務,從林口長庚的外科住院醫師、總醫師,到心臟血管外科的主治醫師,後來當到助理教授,前後大約花15年的時間。過去幾年來,血管外科的領域發展快速,尤其在微創手術方面,透過小傷口的方式做血管治療,我們也前往歐美國家進行交流,將新的技術帶回台灣,造福需要的病人。

自從前年離開長庚醫學中心後,現在除了繼續當血管外科臨床醫師外,也建立腎友通路照護團隊,著重在洗腎通路的病人身上,希望從基本的醫療層面,藉由團隊的照護,可以從各方面(包括身心靈),改善腎友的健康,並提升照護品質。

微創技術介紹

血管外科基本上負責開刀,早期在做一些修補或治療的時候,就是把皮膚畫開,找到血管後,再進行縫合或截斷,把不好的地方進行重建。

微創的方式,就是走在血管裡面,不需要做一個很大的傷口,概念像是心導管,如果心臟有血管方面的問題,可能從鼠蹊部或是手臂的血管,用打針的方式,走在血管腔室內,外觀上其實就只有打針的一個點,稱之為微創。藉由打針的點,醫師可以做非常多事,從這個點放入細細的管子,或是氣球、支架,來達到治療的目的,如此一來,就能取代早期傳統的開放式手術,打開大傷口做血管的修補。

 血液透析通路比較

洗腎管子有哪些?

洗腎的管子又稱血液透析通路/管路,依照時間點分成短期、中期、長期。

雙腔靜脈導管

大多為腎臟科醫師執行,約10-15分鐘完成。因為是短期使用,所以不能放太久,從外觀上看,會露出兩個接頭,所以稱為雙腔靜脈導管。

通常是病人突然進來,不論是洗腎或打點滴,需要緊急設置一個管路,就會放雙腔靜脈導管,多數會放在鼠蹊部股靜脈的位置,會從這邊穿刺進去,藉由管路解決當下的問題,像是輸液、緊急洗腎等。

因為結構上少了一個環,細菌相對容易進去,增加感染風險,通常僅會放置1~2週,不會放超過一個月。因為拿掉後就無法洗腎,所以就會幫腎友放置中期導管。

希克曼式導管

中期的管子稱為希克曼式導管,是一種外露式的人工血管,通常有 2 ~ 3 個分支,放在頸部(頸靜脈的部分),或是右邊胸口的地方,由血管外科醫師執行,約15-30分鐘完成。從頸部打針,將管子放進去,相對於鼠蹊部,此處的感染機會較低,但因為結構上有一個套環,就像魔鬼氈一樣,會和皮膚緊密結合,細菌比較不容易進入。

這根管子通常會在6個月內拿掉,雖然管子裝在體內,但仍有一段露在外面,還是有感染風險;再者,因為管子從頸靜脈一路放到心臟內,裝久後可能產生併發症,使得血管變窄或阻塞。因為我們的血液一路從手指流回心臟,而這根管子是裝在心臟的部位,會阻擋血流,長期下來當手的血流無法回流,手就容易腫脹,所以才會希望早點把管子拿掉。

畢竟這根管子是用來洗腎,所以會有兩個接頭,過去幾年來,很多廠商針對接頭做了很多調整,所以在外觀上會有分叉型、前面螺旋頭旋轉等差別,最大目的是希望能幫助患者洗腎洗得乾淨,也因為每個病人因為身體結構的不同,可以有多一點選擇。

很多病人會好奇:洗腎不就管子一進一出,為什麼需要兩個接頭?這兩個頭是動脈頭和靜脈頭,動脈頭是把髒的血抽出來,經過洗腎機再透過靜脈頭輸回去,兩個頭需要有一點距離,否則會因為再迴圈率會太高,乾淨的血又被抽回去洗一次。

動靜脈廔管

長期的管子稱為動靜脈廔管,因為中短期的管子會放在體外,久了會有感染風險,為了降低風險,就會改成長期的血管,也就是在裝在手臂上的人工血管,可以減少感染的機會,也能讓洗腎的患者,可以規律從手上的血管做穿刺和打針。

既然要用在體內,就會希望用我們身體的動脈和靜脈,將兩者接起來,所以稱為動靜脈廔管。若是有些病人年紀較大,或是過去幾年經常到醫院打點滴、抽血,導致血管有些受損,甚至不見,血管外科醫師要做管路前,會先用超音波檢查,假如沒有合適的血管可以做,就會考慮用人工血管建立洗腎的通路。所以長期的管路又會分兩種,一種是自己的血管做,稱為自體廔管,第二種是人工血管做。

自體動靜脈廔管

許多患者會問:「這兩種差在哪呢?」畢竟「天然的尚好」,當動靜脈接完後,等到要開始洗腎時,自體血管比較不容易塞住,但缺點是血管接完後,並非立刻就能使用,這中間需要養血管。以年輕人為例,假如血管品質好,做完手術後到能夠開始洗腎,通常要1~2個月的時間;有些病人雖然做完後接合狀況不錯,但到了真正可以用的時間,甚至會超過半年,或是有人在這過程中血管長不大,外科醫師還是會透過簡單的方式讓血管加速成熟。

所以,雖然使用自己的血管,比較不容易塞住,但做完手術到真正能夠用,會需要一點時間。

人工動靜脈廔管

在局部麻醉下執行,約2小時完成。人工血管一接完,快的話大概2~3天就能用,慢一點大約1個月就能使用,畢竟不是天然的,缺點就是容易塞住。

動靜脈廔管建立原則

動靜脈廔管建立原則

全世界不論是腎臟內科和外科,都有一個準則,廔管放在非慣用手。假設病人是右撇子,廔管會盡量做在左手,讓病人在洗腎過程中,慣用手還可以做一些事情。

接下來是放置的位置,假如病人能夠用自己的血管來做,當然是首選,所以術前外科醫師會用超音波評估病人的血管狀況。如果手腕的血管品質很好,就會放在手腕。

次等的選擇,就是把血管做在手肘,之所以有這個順序,是因為血液從手指流回心臟,所以在做血管的時候,會優先考慮手腕,如果病人前臂的血管品質不佳,才會考慮手肘。

假如連手肘的血管品質也不好,就會考慮做人工血管。人工血管會做在前臂,假如此處血管品質差,不適合用人工血管來接,就會接在病人的上臂。

也就是說,當一個病人進來,會先選擇非慣用手,並用超音波評估是否有自體血管可以做,假如有,首選做在手腕,若不行,才會考慮將血管接在手肘。假如自己的血管都不適合,就會考慮人工血管,並做在前臂,真的不行才做在上臂。

666原則

666原則

小的血管可能從直徑0.2公分,慢慢長到0.6公分,只要血管直徑大於0.6公分,護理師在操作打針比較容易打得到,所以血管成熟其實有一些定義,也就是所謂6的法則:直徑要大於0.6公分,血管距離皮膚下方小於0.6公分,並且流速大於600,血管成熟長度要大於6公分,才能順利洗腎。

人工血管是一個塑膠管,廠商在製造管子的時候,就會直接定義在直徑0.6公分的管子。

病人如果真的需要做人工血管,我就會把過去幾年來搜集的人工血管展示給病人,讓他們知道即將要放在手臂的管子長什麼樣子。

約在四、五年前,多數腎友裝完人工血管,需要有段時間讓它休息,讓皮膚消腫後和管子更服貼,時間點通常會落在2~4周,從做完人工血管手術,到真正能夠下針洗腎,可能要一個月的時間。

這幾年也發展出新的材質的人工血管,叫做即穿刺人工血管,也就是說外科醫師接完血管後,能在手術完的24~48小時開始下針洗腎。

所以有些病人若不需要放頸部的希克曼式導管,卻必須要做人工血管,就會考慮讓病人做即穿刺人工血管,可以減少病人裝頸部管子的感染機會,也降低血管受傷的風險。

假如血管品質差,如何加速成熟?

有些老年人因為年紀大血管纖維化,或是先前經常進出醫院打點滴、輸血,使得血管受損,若按照自然的方式養好血管,會需要很長的時間,因此,若要加速血管成熟,其實有一些方法,像是在做完手術的時候,病人可以做握球運動,目的希望讓血液流通,幫助血管的直徑擴大。另一個方式,可以透過照遠紅外線,加速血管成熟。

如果上述非侵襲性的方式,還是無法讓血管成熟,就會用微創的方式,也就是用血管氣球擴張術 (PTA),找出接完的血管,用打針的方式打一個針頭,接著把氣球放進去,讓它沿著血管走,將血管直徑擴大。

舉例來說,假設血管接完只有0.3公分,過了三個月可能只長到0.4公分,即便病人握球、照遠紅外線皆無效,可能原因是血管品質彈性不佳,此時可以藉由PTA的方式,利用氣球加速血管成熟。

案例分享

有些病人慢性腎臟病末期,但一直不願接受洗腎的事實,直到腎功能無法將毒素排出去,造成突然很暈、很喘、昏迷,才願意面對現實。另外有些病人經常覺得全身非常癢,代表毒素排得不乾淨,假如出現四肢水腫、肺水腫,就代表水分蓄積在體內。

曾經遇過一個病人,一直抗拒洗腎,直到有一天昏迷送到急診,因為要趕快將水份、毒素排乾淨,此時就要放雙腔導管,洗了幾次等到毒素和水分排乾淨,狀況變得比較好的時候,他才覺得應該要規律洗腎。這時候就會改成中期管路,接下來再安排建置長期管路。

所以當遇到病人腎功能漸漸變差,預期幾個月或半年內可能要洗腎,通常腎臟科醫師會希望早點轉介到血管外科,先將手的血管準備好,畢竟養血管需要一段時間,這個過程仍要監測腎臟的狀況,如果萬一要洗腎,屆時手的血管也可以用,那就不必從短期血管一路做到長期血管,也可以減少感染的問題。

這幾年人工血管的材質不斷進步,曾經也遇過病人腎功能持續惡化,也很抗拒洗腎,在血管外科門診評估後,準備安排做血管時,還是很猶豫。因為這個病人無法用自己的血管做管路,需要用人工血管,此時洗腎室也發現他的腎功能越來越差,需要趕快洗腎,剛好有即穿刺人工血管的技術,可以立即安排手術,術後24小時就能從病人手上打針洗腎,當水分、毒素排掉後,病人的精神就變得比較好。

做廔管手術可能出現的不適?

很多病人認為,自己有動脈也有靜脈,為什麼還需要做廔管手術呢?難道不能每次洗腎的時候直接打針嗎?

其實無論是自體血管,還是人工血管,需要建立一個流速穩定的通路。血液透析一週要洗三次,假如每次都直接打在血管,血管容易受傷,若是打在動脈,可能會造成血塊,使得整隻手腫起來。

血管外科醫師是把血管接起來,變成一個自體的動靜脈廔管,當血管成熟後,就會產生足夠厚度,讓腎友可以每週打三次針,增強耐用性。再者,動靜脈廔管可以提供穩定的血流量,達到良好的洗腎功能。

手術方式

術後可能遇到的併發症

以希克曼式管路來講,因為是從頸部裝進去,管子會有一部分露在身體外,就會有感染風險,所以照護上要非常小心。再者,因為管子放在體內一段時間,可能會造成血管受傷,或是狹窄阻塞,病人的手可能會腫起來。雖然術中都會透過超音波確認管子的位置,但因為頸部有頸動脈,剛好在頸靜脈的旁邊,因為動脈血壓比較高,假如醫師在打針時打到動脈,就容易造成大量出血,頸部就會腫起來,嚴重時可能壓迫病人的氣管,所以操作上要非常小心。

因為希克曼式導管是將管子放到心臟裡,心臟裡面就像放有很多電線,會有心律不整的問題,所以在操作過程中,要非常注意病人的心跳、血壓等狀況。

假如是做人工血管,最擔心管子感染,因為有些年長的病人,行動比較不方便,或是手中風過,在清潔照護上就要多費心。

另外偶爾會遇到,因為接完血管之後,改變手的血流,如果本身血管有阻塞,做完洗腎管路以後,到手指頭的血流就會變少,手就會看起來蒼白,摸起來冰冷,嚴重一點會手麻,無法做動作,也就是竊血症候群。

蘇醫師團隊介紹

在建立團隊前,大多是以醫療提供者的角度看事情,反而少了從病人的角度,或家屬的角度看事情,所以我們團隊希望藉由病人和家屬的角度,縮短醫護之間的知識代溝,也成立網站建立個平台,讓病人和家屬在接受手術前,可以對團隊有更完整的認識。

蘇大維醫師/腎友通路 照護團隊:https://taweisu.com

讓我們培養腎利思維,擁有幸福人生喔!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eli.li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