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.197 哪一類的止痛藥會傷腎臟?

Table of Contents

大家應該都有這種經驗,當感冒、肌肉痠痛、關節卡卡時,醫生都會開立止痛藥,幫助減緩不適。但是你知道嗎,在眾多止痛藥中,其中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、COX-2抑制劑,可能傷害腎臟,假如本身有慢性腎臟病、三高、高齡等族群,使用時一定要特別注意。

止痛藥分類

一、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(NSAIDs)

常見藥物如buprofen(布洛芬)、Naproxen(萘普生)、Aspirin(阿斯匹靈)、Ketoprofen(凱他普芬)、Diclofenac(雙氯芬酸),可用來消炎、止痛、退燒。

在腎臟裡,前列腺素 (Prostaglandins)主要負責擴張腎臟血管,特別是入球小動脈,當身體脫水、低血壓、心臟功能不佳、血流不足(例如使用利尿劑),腎臟會透過前列腺素維持血流穩定,讓腎絲球可以正常過濾。

NASIDs的機轉是抑制COX-1和COX-2酵素,這兩個酵素是合成前列腺素的關鍵,當沒有前列腺素,腎臟血管無法擴張,造成入球小動脈收縮,使得腎臟過濾壓力下降,導致腎功能受損,進而引發急性腎衰竭、高血壓、水腫、高血鉀、慢性腎臟病惡化等危險。

NASIDs傷腎並不是因為「毒」,而是因為讓腎臟血管收縮,使得過濾能力下降。因此,有慢性腎臟病、年紀大的長輩,使用NASIDs之前務必要注意,且NASIDs不宜長期吃,更不可空腹吃,如果吃完藥後出現水腫、尿量變少、頭暈等症狀,務必儘速回診檢查腎功能。

二、乙醯氨酚(Acetaminophen / Paracetamol)

常見藥物如普拿疼(Panadol)、泰諾(Tylenol),在正常劑量下對腎臟的影響較小,主要是因為乙醯氨酚由肝臟代謝,透過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途徑形成無毒代謝物,經腎臟排出。

相較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,乙醯氨酚不直接影響腎臟的血流或前列腺素合成,對COX的抑制作用較弱,且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,因此對腎臟功能的干擾較少。

雖然乙醯氨酚具有退燒、止痛效果,卻沒有消炎作用,若過量服用,可能產生大量NAPQI,耗盡穀胱甘肽,導致肝臟和腎臟損傷。

三、鴉片類止痛藥(Opioids)

常見藥物如Morphine(嗎啡)、Codeine(可待因)、Tramadol(曲馬多)、Fentanyl(芬太尼),通常使用於中重度疼痛,如癌症疼痛、術後疼痛等,雖然不會直接傷腎,但代謝物可能累積於腎功能不佳者的體內,導致中樞神經副作用(如呼吸抑制),因此,腎病患者使用時需調整劑量,並審慎使用。

鴉片類止痛藥之所以在正常劑量下,對腎臟的直接傷害較小,是因為此類藥物主要由肝臟代謝,透過葡萄糖醛酸化或其他途徑形成代謝物,經由腎臟排出。

由於鴉片類止痛藥作用於中樞及周邊神經系統的鴉片受體,減輕疼痛感,但不顯著影響腎臟內前列腺素的生成,因此不像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會改變腎臟的血流,或造成急性腎損傷。

大多數鴉片類止痛藥的代謝物毒性較低,在正常劑量下不會對腎臟造成傷害。不過,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,因為腎臟排泄能力下降,就會累積藥物導致毒性。例如,嗎啡的代謝物 (M6G) 使用於腎衰竭患者,可能引發嗜睡、呼吸抑制等副作用,這並非藥物直接造成腎損傷,而是積累的結果。

此外,鴉片類止痛藥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脫水、低血壓或電解質失衡,這些因素可能間接影響腎功能,但不是藥物直接傷害腎臟。

四、COX-2選擇性抑制劑

常見藥物如Celecoxib(希樂葆)、Etoricoxib(依托考昔),用於關節炎、慢性疼痛,較少腸胃道副作用,很多人以為COX-2抑制劑「只抑制發炎、不傷胃」,所以對身體較安全,但這類藥物其實也會影響腎臟功能。

COX (Cyclooxygenase)其實是一種酵素,可以分為COX-1和COX-2,前者可以保護胃壁、血小板功能、腎臟血流等,後者在身體發炎時才會被誘導產生,用來產生前列腺素,導致病人出現紅、腫、熱、痛等症狀。

所以COX-2抑制劑的設計理念是只抑制COX-2,以減少發炎、疼痛,但不抑制COX-1,就能減少胃出血的風險。

聽起來很棒,對吧?

但問題來了!在腎臟裡,COX-2其實會產生有益的前列腺素,幫助擴張腎臟血管、維持腎血流穩定、調節鈉排出與水分平衡。所以身體血流本來就偏低的族群,如脫水、高齡、心衰竭、慢性腎臟病等,當使用這類藥物後,腎臟血流會變差,導致急性腎衰竭、水腫、高血壓、電解質失衡(如高血鉀)。

結論

止痛藥的分類相當多樣,且各有其適應症與注意事項,如NSAIDs適合發炎相關疼痛,但需要注意腎臟和腸胃道副作用;乙醯氨酚在正常劑量下並不會傷腎臟,但若過量可能導致肝腎損傷;鴉片類止痛藥對於重度疼痛有效,卻須警惕依賴性和代謝物累積的風險。

使用任何止痛藥前,應諮詢專業醫療人員,才能確保安全和療效,並避免長期使用,以降低潛在健康風險。

讓我們培養腎利思維,擁有幸福人生喔!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eli.l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