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認為有糖尿病不要吃西藥,先飲食控制比較快,或是認為吃西藥會傷腎、吃藥很麻煩,乾脆找其他保健品來吃。但其實「有些糖友是吃西藥吃好的,而且真的不用一直吃下去」!
肛門膿瘍入院的張先生
一位年僅32歲的張先生,因為肛門膿瘍(perianal abscess)住進醫院,在常規檢查中,意外發現他竟然是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。其實,大腸直腸科滿多這種病人,因為一般人即使有傷口,也不太會形成很難癒合的膿瘍,只有一些免疫功能不好的人才會變成需要開刀的膿瘍,而張先生這麼年輕卻出現肛門膿瘍,檢查糖尿病已經是例行公事。
剛診斷時,他的糖化血色素(HbA1c)竟然高達 13.2%!這數字是什麼概念呢?簡單來說,就是他的血糖在過去幾個月裡,平均血糖大約244-314 mg/dL 之間波動。而他也跟許多新診斷糖尿病的人一樣,在這之前完全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!順帶一提,他的確是長期體重過重,身高170公分,但是體重破百。
甜蜜的開局:胰島素與口服藥「雙劍合璧」
糖尿病可以理解成「胰臟過勞」,吃含糖食物時,胰臟會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,讓血糖維持在正常範圍,但是持續且長久地這樣吃(例如張先生就是從年輕開始每天喝兩杯珍奶),會導致胰臟逐漸沒力,胰島素分泌不足,使得血糖超標,這就是糖尿病。
面對這麼高的血糖,第一件事當然是降低胰臟的負擔,最好的方法就是外來的胰島素,讓胰臟不用時時刻刻分泌胰島素還降不下來。所以一開始幫他施打26單位的超長效胰島素,搭配口服降血糖藥。
那時候,張先生有點忐忑,畢竟要每天打針,還要按時吃藥,對一個之前沒什麼病痛的大男生來說,多少有些抗拒。但想著剛開完刀的屁股,他還是表示會全力配合。
張先生的確說到做到!飲食上非常控制,不僅僅是住院中,連回到家後,簡直是把營養師的建議奉為圭臬。他開始努力地進行飲食控制,以前愛吃的炸雞、手搖飲、宵夜通通先戒掉,取而代之的是清淡少油的健康餐。每餐都會注意食物份量,精打細算每一份碳水化合物。
除了飲食,他也開始投入規律的運動。下班後不再是回家癱在沙發上滑手機,而是穿上跑鞋,到公園裡揮灑汗水。有時候是慢跑,有時候是快走,總之就是讓身體動起來。
但最重要的,是他的用藥自律性。每天施打胰島素、吃口服藥,從來沒有漏掉一次,而且堅持三餐量血糖,這份堅持,簡直比談戀愛還專一!
……大家猜猜看,這麼努力的他,三個月後糖化血色素降到多少呢?
奇蹟的伏筆:三個月後的驚喜回報
三個月後,張先生帶著自信卻又稍微緊張的神色回診,就像準備發考卷的學生,但可能自己很努力,所以又帶著一點點期待。
張先生的HbA1c,竟然已經從當初的13.2%大幅回落到 7.2%!原本緊繃的臉也放鬆下來,露出了靦腆的笑容。這次的成功,帶給他莫大的信心。他深知,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,而且,糖尿病好像也不是想像中那麼可怕,至少,它是在可控範圍內的。
堅持的代價:我們來減藥吧!
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經驗,張先生的動力更足了。他繼續堅守著飲食、運動和用藥的「鐵三角」原則。每當他想偷吃一口炸雞時,腦中就會浮現「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疾病風險」;每當他想偷懶不運動時,就會想起血糖下降帶給他的那份成就感。
又過了三個月,他再次回診,體型已經瘦了一大圈,看體重紀錄已經減下5公斤。糖化血色素,竟然已經降到幾乎正常的 5.8%。
在半年內,糖化血色素從爆高,降到幾乎跟正常人一樣了。
這數字,是什麼概念呢?一般非糖尿病患者的HbA1c建議小於5.7%,而他竟然只差那麼一點點,就達到正常標準了!這簡直是讓人跌破眼鏡的成績!
可能在一般人腦中,「一日胰島素、終身胰島素」,由於張先生顯著的進步,便建議他減少胰島素的劑量。
往「無藥人生」邁進
「胰島素減量計畫」執行過程需要非常謹慎,每次減量,病人都需要更密切監測血糖,如果有任何不適或血糖反彈,要立刻回報。這就像在走鋼索,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,但目標卻是那麼誘人。
張先生也確實配合得天衣無縫,他會把每天的血糖數據記錄下來,回診時帶給醫師評估調整。就這樣,一點一滴,他的胰島素劑量被逐步減下來。
再過三個月,張先生回診了。這一次,他的HbA1c依然維持在 5.6%,且已經超過一個月沒有施打胰島素,血糖量起來幾乎都小於100mg/dL。
胰島素這個大功臣已經光榮退役,接下來,把目光投向口服降血糖藥,把藥物降到一顆。
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
減藥的過程,同樣是小心翼翼,每一次調整,都基於張先生實際的血糖數據和身體狀況。而張先生的表現,簡直可以用「模範生」來形容。他堅持著健康的生活習慣,幾乎把飲食和運動融入生活的一部分,不再是為了「治病」,而是為了「健康」。
最終,在新診斷糖尿病的 18個月後,張先生完全不用吃藥了!而他的HbA1c,依然維持著令人羨慕的 5.6%,這數字,和正常人的血糖水平幾乎沒有差別,簡直是完美!
你可能會想,這是不是只是曇花一現?會不會過一陣子又反彈了?
三個月後,張先生回診時依然滿忐忑,但是據他自己描述,飲食跟運動控制依然做得非常好,所以有信心這次也不錯,而答案呢?糖化血色素依然保持得非常好,持續在5.6%左右徘徊。
這證明,張先生已經真正地「逆轉」糖尿病!他不是「痊癒」(因為糖尿病的體質仍在),而是實現「不用藥」的狀態。
糖尿病你有聽過吃西藥吃到好嗎?
一般民眾說的痊癒,大多是指完全不用吃藥,以這個定義上來說,這位張先生應該算是好的,而且這個成功故事,絕對不是個案。
這些不用吃藥的糖尿病病人往往有以下特徵:
1. 糖尿病很早期進行藥物介入:
藥物不是敵人,而是輔助減少胰臟的負擔,在胰臟過勞死之前,無論是胰島素或是降血糖藥,目標都是減少胰臟分泌胰島素的負擔。所以早期就必須趕快控制,而不是觀望,等到糖化血色素更糟,胰臟幾乎已經沒有beta細胞,這時候藥物就非常難減量。
2.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:
無論有沒有用藥,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都是糖尿病管理的兩大基石,缺一不可。它們能幫助身體更好地利用胰島素,降低血糖,並改善整體健康狀況。張先生的「自律」與「堅持」,正是最好的證明。這就像是雙核心引擎,少了誰都不行!
3. 乖乖吃藥:
聽起來最簡單的東西,往往是大家最不會做的。許多病人覺得吃藥不好,便自行減藥,或是找尋藉口無法乖乖吃藥。其實,在需要用藥的階段,嚴格按時用藥至關重要,藥物不是洪水猛獸,它是幫助糖友在短期內穩定血糖、讓身體喘息和修復的重要工具。張先生的自律性是成功的關鍵,他沒有因為血糖下降就擅自停藥,而是與醫師討論,逐步減量。
4. 醫病合作,共創奇蹟:
醫師不是萬能,但是相互配合的醫師、營養師、衛教師跟病人往往1+1>2 ,藥物永遠都只是醫療的一小部分,醫療建議及執行能力是雙方配合的結果,這就像是兩人三腳,只有默契配合,才能跑得又快又穩,最終達到勝利的彼岸。
希望這個故事能幫助那些打胰島素跟降血糖藥的糖尿病病人,早點達到減藥人生,甚至無藥人生!
讓我們培養腎利思維,擁有幸福人生喔!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eli.l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