姿態性低血壓

一位長期在門診追蹤的王大姐,因早上起床都會覺得眼前一黑,需要馬上坐下來或扶著東西,才不會摔倒。起初,她以為是沒睡飽或血糖低,但隨著這種狀況越來越頻繁,尤其躺著做起來,跟坐著站起來的時候最明顯,於是,回診時很擔心地說:「我是不是中風了?」

經量測坐著跟站起來的血壓,才發現兩者收縮壓整整差距30mmHg,應為「姿態性低血壓」而非中風喔!

什麼是姿態性低血壓?

什麼是姿態性低血壓(orthostatic hypotension)呢?簡單來說,它是一種血壓突然下降的現象,通常發生在身體姿勢改變的時候,比如從躺著或坐著突然站起來。醫學上也叫「直立性低血壓」或「姿勢性低血壓」。當我們站起來時,重力會讓血液往下流到腿部和腳部,正常情況下,身體會自動調整,讓心臟運作的更用力,周邊血管收縮,以維持腦部的血壓穩定。

但如果這個調整機制出問題,血壓就會掉得太快,腦部暫時缺血,導致頭暈、視力模糊、噁心,甚至暈厥。

根據醫學定義,如果在站立後3分鐘內,收縮壓(上壓)下降20mmHg以上,或舒張壓(下壓)下降10mmHg以上,就可能診斷為姿態性低血壓。

這個問題並不罕見,尤其在老年人、孕婦或有慢性病的人群中更常見。它不像高血壓那麼廣為人知,但如果不注意,會影響生活品質,甚至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。幸好,大多數情況下,透過調整生活習慣或藥物,就能有效管理。

哪些藥物會造成姿態性低血壓?

姿態性低血壓的原因有很多種,可以分為生理因素、疾病因素和藥物因素等,大多數人最在意的是藥物,有哪些藥物可能會造成姿態性低血壓呢?

  • 利尿劑(Diuretics):利尿劑是治療高血壓或水腫的常見藥物,比如Hydrochlorothiazide 或 Furosemide。它們的工作原理是幫助腎臟排出多餘的鹽分和水分,從而減少血液體積,降低血壓。但問題來了:當血液體積減少太多時,站起來後,血液更容易往下沉,造成低血壓。尤其是老年人或脫水的人,使用利尿劑後更容易出現姿態性低血壓。舉例來說,一位心衰竭患者服用利尿劑後,如果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,就可能在起床時頭暈。預防方式是多喝水,避免突然站立,並定期監測血壓。

  • 鈣通道阻斷劑(Calcium-antagonist):如Amlodipine 或 Nifedipine,這些藥物用來放鬆血管,治療高血壓或心絞痛。它們阻斷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,讓血管擴張,血壓下降。但擴張過度時,站立後血管無法及時收縮,血壓就會驟降。研究顯示,使用鈣通道阻斷劑的患者,姿態性低血壓的發生率可達10%以上。特別是與其他降壓藥合用時,風險更高。

  • 抗憂鬱藥(Anti-depressant):也是常見元兇,尤其是三環類抗憂鬱藥如 Amitriptyline,或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(SSRI)如 Fluoxetine。這些藥物影響中樞神經系統,干擾自律神經的平衡,讓血管調節變慢。有些抗憂鬱藥還具有抗膽鹼作用,進一步降低血壓。對於有憂鬱症的患者來說,這是雙刃劍:藥物緩解情緒,但可能帶來體位變化時的低血壓,之前在門診有碰過一個中年女性因為工作壓力大服用抗憂鬱藥後,從辦公椅站起就覺得暈眩,後來調整藥物種類才改善。

  • 安眠藥:BDZs,即苯二氮平類藥物(如 Diazepam 或 Lorazepam),常用來治療焦慮或失眠。它們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,產生鎮靜效果,但也會抑制交感神經,讓心率和血管張力降低。結果,站立時血壓無法快速回升。老年人使用安眠藥時風險更高,因為他們的肝腎功能較差,藥物在體內停留時間長。根據一項研究,長期使用BDZs的老人,姿態性低血壓發生率是未使用者的兩倍。

  • 抗精神病藥(Anti-psychotics):如Chlorpromazine 或 Olanzapine,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。這些藥物阻斷多巴胺受體,影響血管擴張和心臟輸出。有些新一代抗精神病藥雖然副作用較少,但仍可能引起低血壓,尤其是初次使用時。患者常描述為「起立時腿軟無力」,這是因為藥物干擾了神經傳導。對於精神疾病患者,醫生會監測血壓,並建議臥床休息時慢慢轉換姿勢。

  • 鴉片類藥物(Opioids):如嗎啡,是強效止痛藥,常見於手術後或慢性疼痛治療。它們抑制中樞神經,降低交感神經活性,讓血管鬆弛。站立後,血壓下降風險大增。尤其在癌症患者或手術恢復期,使用鴉片類藥時需小心。研究指出,鴉片類藥可使姿態性低血壓風險增加30%。預防包括使用最小有效劑量,並結合非藥物止痛方法如物理治療。

  • 曲唑酮(Trazodone):是一種特殊的抗憂鬱藥,也用來治療失眠。它阻斷血清素受體,同時有α阻斷作用,直接導致血管擴張。許多人服用後,會在半夜起床上廁所時暈倒。這是因為藥物高峰期在夜晚,血壓調節最弱。醫生常建議低劑量開始,並避免與其他降壓藥合用。

  • 硝酸鹽類(Nitrates):用來治療心絞痛。它們強力擴張血管,增加血流,但也容易引起低血壓。心臟病患者在使用舌下錠時,如果突然站起,就可能暈厥。硝酸鹽的效應快速但短暫,所以使用後應坐著或躺著休息。

  • α阻斷劑(α-Blockers):如Prazosin或doxazosin,用於高血壓或攝護腺肥大。它們阻斷腎上腺素受體,讓血管鬆弛。初次使用時,常有「首劑效應」,血壓驟降。老年人使用時需從臥床服藥開始。

  • β阻斷劑(β-Blockers):如美托洛爾,降低心率和心輸出,用於高血壓或心律不整。它們抑制交感神經,站立時心臟無法加速泵血。與利尿劑合用時風險更高。建議定期檢查血壓,並調整生活如多運動。

除了藥物,姿態性低血壓還可能因脫水、貧血、神經疾病(如帕金森氏症)或年齡因素引起。老年人血管彈性差,自律神經退化;孕婦血容量變化大;糖尿病患者神經損傷等,都會加劇問題。或是生活習慣如久坐、鹽分不足,也會導致姿態性低血壓。

如何幫王大姐調整藥物?

審視了王大姐的藥物:一個三合一的血壓藥,這是一個鈣通道阻斷劑加上ARB加上利尿劑的藥物,看了王大姐平時在家中的血壓紀錄,發現他在八月天氣開始熱之後,收縮壓都控制在120mmHg以下,所以將三合一藥物減量成二合一(將利尿劑拿到的二合一藥物),後來王大姐就沒有再發生姿態性低血壓了。

最後,還是要鄭重提醒大家:如果有姿態性低血壓的症狀,比如站起時頭暈、視力模糊、疲勞、噁心或心悸,還是要趕快就醫!因為不是所有姿態性低血壓都是藥物造成,有些是有可能疾病出現進展,才造成姿態性低血壓,醫療人員可能會藉由病史、儀器檢查或血液檢查來診斷,當然也記得多量測血壓,或是躺-坐血壓,自己也可以記錄一下跟醫師討論。

讓我們培養腎利思維,擁有幸福人生喔!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eli.l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