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.220 護腎大作戰:腎臟病治療的「三大基石」

腎臟病該如何治療?這個問題對於許多民眾,甚至非腎臟專科的醫護人員來說,可能都有些神秘。事實上,這是一個「超級大哉問」,因為治療策略會因國家、醫院,乃至於每位醫師的判斷而有些許不同。

幸運的是,我們有具醫學實證的「治療指引」可供依循。在台灣有《台灣腎臟病治療指引》,而國際上則有知名的 KDIGO (Kidney Disease: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,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後組織) 所發布的指引。

我們將依據 KDIGO 的最新建議,為大家解析現代腎臟病治療的核心策略,可分為三大部分:

  1. 腎臟健康的基石(生活習慣)
  2. 第一線核心藥物(鐵三角)
  3. 併發症的處理(對症下藥)

基石一:腎臟健康的根本——生活習慣調整

這雖然是「老生常談」,卻是所有治療中最根本、最重要的一環。在開始服用任何藥物之前,必須先檢視並落實以下四點:

1. 健康飲食

  • 低鹽: 現代飲食中,無論是外食、醬料或零食,鹽分(鈉含量)幾乎都超標。高鹽會增加腎臟負擔並使血壓升高。
  • 適量蛋白: 是「適量」而非「低蛋白」。許多人擔心肌少症而刻意補充高蛋白,但過量的蛋白質會增加腎臟負擔。一般建議控制在「每公斤體重 1 公克」以下(例如 60 公斤的人,一天約 60 克)。
  • 足量蔬果: 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,有助於排便順暢,維持腸道健康。

2. 規律運動

指引建議每週至少 150 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,例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或騎單車。如果沒有運動習慣,請「量力而為、循序漸進」。今天散步 15 分鐘,明天 20 分鐘,一個月後或許就能嘗試慢跑 15 分鐘。

3. 嚴格戒煙

這一點沒有任何模糊空間。抽菸不僅會導致動脈硬化、增加肺癌風險,更是腎臟功能惡化的重大殺手。許多患者腎功能變差,都與數十年的菸齡有關。

4. 體重管理

腎臟負責排除全身的毒素與水分。可以想像,一個 60 公斤的人和一個 100 公斤的人,他們的腎臟負擔是截然不同的。

肥胖已是腎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,建議將 BMI (身體質量指數) 控制在 18.5 至 24 的健康範圍內。

基石二:第一線關鍵藥物——治療根本的「鐵三角」

許多人以為西醫是「治標」,只處理症狀,其實不然。高達九成的早期腎臟病患沒有任何不適,我們的治療重點反而是「治本」——解決造成腎臟損傷的上游問題。

(注意:以下所有藥物皆須由醫師評估後處方,切勿自行購買使用。)

1. SGLT2 抑制劑(排糖藥)

這個藥物最初是血糖藥,但後續大型研究證實,它對心臟和腎臟具有顯著的保護效果,即使是沒有糖尿病的腎臟病患也同樣有效。它能顯著延緩腎功能惡化的速度,目前已是腎臟病治療的核心藥物之一。

2. 血壓控制(RAS 阻斷劑)

高血壓是腎臟的頭號敵人,長期的高壓會不斷衝擊腎臟微血管,使其受損。目前的治療目標是將收縮壓控制在120 mmHg 以下。首選藥物是 RAS 阻斷劑 (如 ARB 藥物)。這類藥物能幫助腎臟的「出球小動脈」擴張,降低腎絲球內部壓力,從而達到長期保護腎臟的效果。

3. 降血脂(Statin 類藥物)

高血脂會造成動脈硬化,當腎臟動脈硬化,腎功能自然會受損。Statin (史他汀) 這類藥物可稱為「血管的清道夫」,能有效降低膽固醇,讓血管壁不容易硬化。積極的血脂控制(如 LDL 低於 100 甚至 70 mg/dL)對保護腎臟至關重要。

基石三:對症下藥——積極處理併發症

當腎臟功能持續下降時,身體會開始出現各種問題。第三個基石就是針對這些已發生的併發症進行處理。

1. 血糖控制:

台灣約有五成洗腎病人是因糖尿病引起的。如果您有糖尿病,嚴格控制血糖(糖化血色素)是首要任務。除了SGLT2 抑制劑,近年證據顯示 GLP-1 受體促效劑 (俗稱瘦瘦針),除了減重,對於糖尿病腎病變也有保護效果。

2. 血壓控制(進階):

如果單用 RAS 阻斷劑仍無法讓血壓達標,醫師會加入其他降壓藥。其中,MRA (礦物性皮質素受體拮抗劑) 是目前指引建議對腎臟有益的藥物之一。

3. 心血管疾病:

視情況可能需要加上抗血小板藥物等。

4. 腎臟病的常見併發症:

  • 貧血: 腎臟會製造紅血球生成素。功能變差時,可能需要補充鐵劑、紅血球生成素 (EPO) 或新型的口服藥 (HIF-PHI) 來改善貧血。
  • 骨病變: 腎臟無法平衡鈣、磷,可能導致骨質疏鬆或高血磷,需藥物介入。
  • 代謝性酸中毒: 身體的酸性廢物累積,需要藥物(如小蘇打片)來中和。

治療指引是地圖,定期追蹤是關鍵

可以把腎臟想像成一座高階的「淨水器」,而這份治療指引就是它的「維護手冊」。

這份手冊最重要的目的,是讓病友與主治醫師有良好的溝通基礎,而不是「照表操課」自行用藥。

醫療不是「瞎子摸象」,最重要的就是定期的風險評估。醫師必須透過定期的抽血驗尿,來客觀追蹤病友的腎臟指標。當指標變好,代表目前的維護方式正確;指標變差,醫師才能及早介入,找出問題並加以修正。

請務必與您的腎臟科醫師密切配合,共同守護腎臟的健康。

讓我們培養腎利思維,擁有幸福人生喔!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eli.l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