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集我們提到很多民眾喜歡吃補品養生,但有些補品對一些慢性病病人來說,吃多了可能會對腎臟造成傷害,但他們耳根子硬,怎麼勸都勸不聽,尤其快要過年了,收到這些補品的機率也變高,亂吃的風險也會提升。其實我們也常常碰到這種情況,像是查房時,可能病人都會對醫師的叮囑點頭表示認同,但當我們走出病房後,家屬都會偷偷追出來,表達他們的無奈和擔憂。
這些家屬的煩惱是甚麼呢?其實非常簡單,他們的家人都是慢性病患者,包括糖尿病、高血壓、腎臟病等,當確診後,通常醫護人員都會衛教他們飲食上的限制,但這些長輩或病人都不太遵循醫囑,家屬勸也勸不聽。例如長輩有糖尿病,卻非常愛吃甜食,家人限制他碰觸甜食,反而使長輩不開心,甚至覺得家人在苦毒他。因此,在這種情況下,家屬都會希望我以醫師權威的角度,勸勸他們的家人。
但這個問題在醫師、衛教師,或是家屬之間,都是很棘手的問題,如果能讓病人好好配合醫囑、衛教,就不必經常上醫院或跑急診,也不必常常抽血,對於照顧者的壓力自然會小很多。
當我在思索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時,剛好這幾年各大書店排行榜暢銷書《原子習慣》,提供一些建立好習慣、破除壞習慣的方法,於是我嘗試用裡頭的想法,試圖幫助病人根除壞習慣,並好好自我管理控制疾病,希望會對大家有幫助喔!
《原子習慣》導讀
可能很多人已經看過《原子習慣》,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養成好習慣,作者認為好習慣就像巴菲特說的複利滾存,透過時間不斷累積,就能慢慢往成功的道路發展。
《原子習慣》的基本主軸,是指在養成習慣時,我們會先有一個身分認同,接著進入過程,最後達到結果。
以戒菸為例:
- 無效的身分認同:想著「我先開始不抽菸」,認為久而久之自己就會變成不抽菸的人
- 有效的身分認同:認為「我是一個不抽菸的人」,中間歷經過程,最後得到「戒菸」的結果
作者也提到習慣養成的四個步驟:
- 提示:觸發大腦,啟動某種行為舉止
- 渴望:每個習慣背後的動力
- 回應:我們的實際習慣行為
- 獎勵:回應會帶來回報,而獲得獎勵是每個習慣的終極目標
例如: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後都會刷牙洗臉,是因為做了這項事情,會感到神清氣爽,因此每天這樣做,便建立一個習慣。
若以壞習慣來思考,會希望提示隱而未現,不要讓壞習慣的提示出現,進而降低對壞習慣的渴望,假如有回應的話,會增加回應的阻力。最後,假如這是壞習慣,我們獎勵辦法就是給他懲罰。
繼續以戒菸為例,無論是哪一科,抽菸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,不僅會傷害心血管,也會對腎臟造成傷害。因此,戒菸的首要之務,就是讓癮君子瞭解抽菸是一件壞事,所以必須成為一個戒菸的人。假設他認同這個想法,決定成為一個戒菸的人,一開始的身分認同就是:戒菸的人應該怎麼做?
我們先從提示開始,把菸包放在平常看不到的地方,不要讓家裡充斥著菸包,因為一旦看到,就會產生渴望。
要如何降低渴望?由於抽菸無法提神,對健康有害,也不帥氣,有些年輕人因為同儕壓力,或覺得電影中抽菸的動作很帥,所以嘗試抽菸。因此,在降低渴望的部分,可以先跟癮君子溝通。回應的部分就是增加抽菸阻力,例如當他要開始抽菸時,旁人提醒:「你有小孩不能抽菸啦」、「你在這裡抽菸,會影響工作環境」甚至因為家裡沒有菸,所以需要走路或搭大眾交通運輸出門買菸,這就是增加阻力的方法。
懲罰的部份相對直觀,第一個是抽菸要花錢、繳菸稅,第二個是抽菸身上氣味不好,影響旁人的觀感,最後就是失去健康。
將《原子習慣》套用在糖尿病病人上
我的親人本身有糖尿病,平常很愛吃水果、甜食,也很愛喝飲料,此時我們要如何幫他做到「不吃甜」這件事呢?我們可以透過以下面向來分析:
身分認同
糖尿病病人接觸多了,就會知道他們其實希望自己成為不用吃藥打針的糖尿病病人,所以身分認同必須達成他們心中最想要成為的「人」。
一、提示
降低看到甜食的機會,例如盡量不要讓飲料出現在面前,若是很愛吃水果,可以把水果放到冰箱最底層,必須先翻開一堆青菜才能拿到水果,可能就會降低拿水果的意願。
二、渴望
這部分可以用到書中介紹的兩個技巧:
1. 習慣堆疊:把希望架設的好習慣,放在原本的習慣上面,或是原本想要停止的壞習慣,放到好習慣上面
例如每次餐後都會吃甜食,此時我們可以換一個方法,改成吃甜份低的水果,當病人飯後沒有吃甜食時,家人們可以口頭稱讚,或是有些長輩喜歡孫子給一些鼓勵,就剛好可以達到這個效果。或是可以把一些想要戒掉的壞習慣,跟大家一起做,譬如大家都沒有吃水果,那他自己吃也怪怪的,自然而然就會減少吃水果的次數。
2. 誘惑綑綁:把不吃甜這件事,綑綁到一件有正向意義的,增加對不吃甜的渴望
例如讓病人覺得不吃甜食,其實會讓自己更舒服,套一句抽菸最常說的:「哥抽的都不是菸,哥抽的是寂寞。」所以有時候他們不是想吃甜食,而是吃甜食後心理會比較輕鬆或舒服。
三、回應
不要提供甜食的存貨,例如打開冰箱就沒有甜食,或水果放在冰箱最底層,增加拿到甜食的阻力。
四、獎勵
透過增加懲罰,其實最直觀的方式,就是每次扎針量血糖時,看到血糖爆表,或是來醫院抽血,發現糖化血色素飆高,此時就會面臨增加藥物的問題。
因為我們都會跟病人講,醫師是站在輔助者的角度,若你自己做得好,我們根本不需要出手,也不用開藥,但假如你已經偏離太多,例如糖化血色素已經9%、10%,甚至平均血糖值已經300、400 mg/dL,此時假如單純靠自己的好習慣,短期看不到效果,就需要增加藥量。
其實無論任何人,都不喜歡增加藥量,甚至有些患者吃藥還是無法控制血糖,就必須打胰島素,每天都要挨針,這些都可以視為糖尿病病人的懲罰。
因此我們簡單整理一下:
身分認同:成為一個不用吃藥、不用打針的糖尿病病人
提示:減少甜食的暴露
渴望:降低對甜食的渴望,用誘惑綑綁和習慣堆疊來幫助病人
回應:增加病人接觸甜食的阻力
獎勵:增加懲罰,藥量增加或轉成針劑
將《原子習慣》套用在腎臟病病人上
通常我們會希望腎臟病病人的尿量少,所以必須限制飲水量,或是洗腎的病人,當他喝太多水導致腳水腫時,我們都會非常擔心,因為當嚴重到產生肺水腫時,有些本來不用洗腎的患者,因為肺水腫喘起來,就必須開始洗腎。
這些患者的理由大多為:在夏天好熱,我要多喝水;冬天好冷,我要多喝溫水保暖。所以假如是慢性腎臟病的病人,首先我們會希望病人「不會由於肺水腫,而開始洗腎」,要讓腎臟變好,可能很難做到,但水分可以自行控制,希望不會因為腳水腫、肺水腫而跑來洗腎。
透過習慣養成的四個步驟分析:
一、提示
降低病人接觸水,譬如不要在他經常活動的範圍放飲用水,降低對水的渴望。假如有的患者
二、渴望
患者會一直喝水,大部分是因為口渴,假如有些人身體無法承受這麼多水分,就會請他含著濕的棉棒,降低對水的渴望
三、回應
家裡得到飲用水的過程繁複,當他要喝水時,可能必須先把水煮沸再放涼,因為耗費的時間、工序非常多,就會增加喝水的阻力
四、獎勵
可以減少利尿劑,甚至不需要吃利尿劑
小結
今天透過《原子習慣》的方法,讓大家知道如何幫助病人破除壞習慣,並建立好習慣,讓他們能朝健康的道路邁進。所以必須先找出身分認同,譬如很多病人,都會希望成為沒有疾病的人,或是有些長輩關心晚輩,擔心每次來醫院看病,接送上造成他們的負擔,所以醫護端就可以跟病人說:「只要你好好控制飲食、體重,就不用這麼常來醫院,也不會增加家人的負擔。」
此外,針對一些害怕抽血的患者,可以讓他們知道,只要好好控制,就不用這麼常抽血,只要每半年、一年抽一次血,追蹤一下即可。
先針對病人做心理輔導,再根據習慣四步驟戒除壞習慣,我們就可以從輔助端幫助他們重拾健康喔!
[…] EP.15【故事】有糖尿病還狂吃甜?《原子習慣》助建立好習慣 […]
要建立習慣真的好難喔
真的,不過習慣會對我們人生造成巨大的影響力喔~所以要往建立好習慣邁進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