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.207 口渴卻不喝水 小心脫水引起急性腎衰竭

許多人常說「不喝水腎臟會壞掉」,這句話是真的嗎?答案是真的,而且情況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嚴重。除了口渴,身體缺乏水分還可能導致全身受傷,特別是腎臟。

容易脫水的兩大族群

我們通常在口渴時會自然地喝水,但在某些情況下,有些族群卻無法做到這一點:

  • 幼兒:幼稚園甚至更小的孩子,即使口渴也無法完全表達或自己去拿水喝。
  • 年長者:許多長輩可能因為行動不便、懶得拿水,或擔心頻繁上廁所而刻意減少水分攝取,即使口渴也不喝水。

前陣子,我遇到一位87歲的阿嬤。平時有外傭照顧,飲食都正常。但有幾天家人較少探視,結果當家人再次探望時,發現阿嬤已萎靡地躺在床上,講話也含糊不清。嚇得家人趕緊將她送往急診。

送到急診時,檢查發現阿嬤的肌酸酐(腎臟功能指標,正常值應在1.3以下)竟然飆升到7點多!一般而言,肌酸酐超過6就可能需要洗腎。更糟糕的是,她的鉀離子濃度也非常高,雖然一兩天沒進食,鉀離子卻高達7.4(正常值應在4.5以下)。阿嬤心跳只有30幾下,研判是高血鉀導致的心律不整。而高血鉀的原因,正是腎臟功能受損。進一步追問,才知道阿嬤因為感冒食慾不振,一兩天幾乎滴水未進,最終導致脫水性急性腎衰竭,甚至引發高血鉀,差點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。

幸好,在急診時立即給予降鉀治療,阿嬤的心跳恢復正常,並透過點滴緩慢補充水分,最終阿嬤平安出院。然而,這個案例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。有些患者可能因此終生洗腎,甚至還來不及到醫院就失去性命。

脫水如何損害腎臟?

為什麼脫水或缺水會導致腎臟功能受損呢?這可以從腎臟面對缺水的三個階段反應來理解:

第一階段:回收水分,減少尿量

當身體整體水分下降時,腎臟會立刻感應到「血容量不足」。此時,腎臟會努力回收更多的水分,這也是為什麼脫水時尿量會明顯減少的原因。這是腎臟為了維持身體水分平衡的第一道防線。

第二階段:血管收縮,減少腎臟血流灌注

如果持續缺乏水分攝取,即使腎臟拼命回收水分仍不足以彌補流失,腎臟會啟動第二階段防禦機制:收縮腎臟的入球小動脈。這是為了減少流經腎臟的血流量,希望能保留更多的血液供應給其他重要器官。然而,此舉會導致腎臟本身的血流灌注不足。

第三階段:腎臟組織缺氧受損

腎臟就像一個濾網,需要足夠的血流才能正常運作,同時腎臟本身的細胞也需要血液供應氧氣和養分。當腎臟血流灌注不足持續一段時間後,腎臟的皮質和髓質會開始缺氧。短期缺氧或許能透過身體的代償機制恢復,但長期或嚴重的缺氧會導致腎臟組織受損。這時,腎臟的肌酸酐會開始升高。

當腎臟的小管細胞也因缺氧而壞死時,其排泄鉀離子的能力也會受損,導致鉀離子在體內累積,進而引發高血鉀,影響心臟功能,就像前面提到的阿嬤一樣。

當腎臟細胞受損後,身體會嘗試修復這些損傷。然而,這些修復後的新組織,就像是公司裡的「工讀生」或「結痂組織」,它們雖然能部分替代原有功能,但效率遠不如原有的「資深員工」。如果反覆發生脫水,導致越來越多的「資深員工」離職,只剩下這些「工讀生」在工作,那麼腎臟功能便會不可避免地逐漸下降。

如何預防脫水性腎損傷?

天氣越來越熱,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取非常重要,尤其是在戶外工作或天氣炎熱時。

  • 主動喝水,別等口渴:口渴是身體已經輕微脫水的訊號。平時就應該養成定時喝水的好習慣,而不是等到口渴才喝。
  • 注意特殊族群:家中如有幼兒或年長者,務必多加留意他們的水分攝取狀況,必要時主動提醒或協助他們喝水。

尤其對年長者而言,脫水引起的急性腎衰竭是一個常見且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問題,並非所有患者都能像這位阿嬤一樣幸運地康復。許多人可能因此終生需要洗腎,甚至來不及挽救生命。

正常人一天的建議喝水量會因個人體重、活動量、環境溫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,但一般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估算:體重 (公斤) × 30 毫升 = 每日建議飲水量 (毫升)。提醒大家,每天務必喝到適合自己、足夠的水量,才能讓身體機能保持正常運作。

讓我們培養腎利思維,擁有幸福人生喔!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eli.l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