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四周環海,有些海釣高手想吃海鮮,只要帶著工具到海邊待上一天,往往滿載而歸。一位熱衷於海釣、幾乎三餐都吃自己捕獲海魚的台商大哥,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自己的腎功能突然下降。在排除其他常見病因後,醫生為他進行重金屬檢查,竟發他的尿液砷含量超標將近 6 倍!在停止大量食用海魚並接受治療後,他的腎功能也奇蹟般恢復至正常值。
什麼是砷中毒?
砷,俗稱砒霜,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地殼中的天然礦物質。它可透過以下途徑進入我們的身體:
- 受汙染的地下水或農作物:在過去,台灣部分地區曾因地下水受砷污染而引發烏腳病,導致居民皮膚病變和末梢血管病變。
- 深海魚類與貝類:在食物鏈中,砷會從小魚累積到大魚,特別是深海魚類和甲殼類、貝類等,更容易累積較高濃度的砷。
- 來源不明的保健食品:某些藻類(如藍綠藻、螺旋藻)和中草藥,可能在生長或製作過程中吸收或混入重金屬,若未經過嚴格檢驗,長期服用可能導致砷或其他重金屬超標。
- 工業暴露:從事半導體等特定工業的人員,也可能因工作環境而接觸到砷。
急性與慢性砷中毒的症狀
大多數人不太可能因飲食而導致急性砷中毒,除非是攝入高濃度的提煉物(如砒霜)。急性中毒的症狀通常包括:
- 腸胃道不適:嚴重的腹瀉,甚至血便。
- 心血管問題:心律不整。
- 神經系統症狀:昏迷。
更需警惕的是慢性砷中毒,它往往沒有立即明顯的症狀,但長期下來會造成嚴重傷害:
- 腎臟與肝臟損傷:不明原因的腎功能下降或肝臟發炎,就可能是慢性重金屬累積的表現。
- 癌症風險: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砷列為第一級致癌物,長期暴露會增加肝癌、肺癌、膀胱癌、皮膚癌等風險。
- 神經與皮膚症狀:手腳麻木、四肢無力,甚至指甲上會出現橫向的白色線條(米氏線)。
誰是砷中毒的高風險族群?
以下幾類族群需要特別留意,並可考慮進行重金屬篩檢:
- 不明原因出現慢性疾病症狀的人:例如腎功能無故變差、高血壓、糖尿病控制不佳,或有其他不明原因的疲勞、神經麻木等。
- 飲食習慣特殊的人:長期大量食用深海魚類、貝類或甲殼類。
- 長期使用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中草藥:尤其是未經台灣官方認證、從國外平行輸入的產品。
如果符合上述情況,且出現不適症狀,建議到醫院進行重金屬篩檢。目前,台灣部分醫院(如台中榮總)已提供經過國家認證、準確性高的重金屬檢測服務,可透過尿液或血液樣本進行篩查。
預防與治療方式
預防重金屬中毒,最根本的方法是從源頭做起:
- 均衡飲食:避免長期大量食用單一食物,多樣化攝取蛋白質和海鮮來源,例如搭配淡水魚或小型魚類。
- 慎選保健食品:選擇有政府認證(例如衛福部食藥署)的合格產品,避免購買來路不明、成分標示不清的品項。
- 調整生活習慣:若篩檢發現重金屬超標,首先應檢視並調整生活中的暴露源,這通常比藥物治療更有效。
- 多吃蔬果:富含維生素 A、C、E 等抗氧化物的蔬果,有助於身體排毒。
在多數情況下,透過健康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,就能有效降低體內重金屬的含量。如果調整無效,醫生才會考慮使用排毒藥物。
查出重金屬中毒的原因,猶如福爾摩斯破案,需要找出隱藏的「凶手」。透過定期的健康檢查和對飲食、生活環境的警惕,就能更好地保護自己,遠離看不見的健康威脅。
讓我們培養腎利思維,擁有幸福人生喔!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eli.l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