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一定都聽過「骨質疏鬆」,但在普遍印象中,這似乎是老年人的專利,通常是等到年紀大(例如 70 歲以上),開始出現膝蓋痛、腰痠背痛時,才會擔心自己是不是骨質疏鬆了。
但事實上,骨質疏鬆並非長者獨有。
最近我在門診遇到一位 50 多歲的病人,他是做體力活的勞動者,並非缺乏運動,但他卻滿臉愁容地拿著骨質疏鬆的報告來找我,疑惑為何自己這麼年輕、又有在勞動,骨頭卻這麼差?
一查之下,元兇就是腎臟問題。
什麼是骨質疏鬆?
在深入探討腎臟與骨頭的關係前,我們先定義什麼是骨質疏鬆。
我們的骨質就像蓋房子的結構,裡面充滿緻密的孔隙。當骨質(鈣質)流失,骨頭就會變脆,就像一棟 100 層的高樓,如果基底的鋼筋水泥流失,結構變扁、變塌,這就是骨質疏鬆。
- 醫學定義: 骨密度 T-score 低於 -2.5 即被診斷為骨質疏鬆。

骨骼健康的鐵三角
腎臟除了大家熟知的排水、排毒功能外,為什麼會跟骨頭有關?這要歸功於維持骨骼健康的三大要素,我們可以用蓋房子來比喻:
- 鋼筋(鈣質): 骨骼最主要的支撐成分。
- 水泥(磷): 鈣與磷必須結合,才能形成堅固的骨骼結構。
- 搬運工(維生素 D): 負責將鈣質搬運進骨頭裡的重要角色。
在正常情況下,這三者合作無間,讓骨密度維持良好。但當腎臟功能變差時,這個平衡就會崩塌。

腎臟病導致骨質流失的三部曲
為什麼腎臟不好,骨頭會壞掉?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破壞過程:
第一階段:搬運工罷工(活性維生素 D 缺乏)
我們吃進去或曬太陽產生的維生素 D,必須經過肝臟和腎臟的轉化,才能變成「活性維生素 D」,這個活性的搬運工負責從腸胃道吸收鈣與磷。
- 後果:腎功能下降®活性維生素 D 不足®腸道吸收鈣變少®血鈣降低。
- 身體的反應:為了維持血液中的鈣濃度,身體會被迫從骨頭中「提款」,把骨本裡的鈣釋放到血液中,這是骨質流失的第一步。
第二階段:水泥淤積(高血磷)
鈣與磷在體內是維持平衡的翹翹板,腎臟負責排出多餘的磷,但腎功能差時,磷排不出去,導致「高血磷」。
- 身體的反應:身體為了平衡過高的磷,會分泌「副甲狀腺素」。這個激素會強迫腎臟排磷,但同時也會強迫骨頭釋放鈣質。
- 後果:雖然血液數值暫時平衡,但代價是骨頭裡的鋼筋(鈣)一直被抽走,骨質結構開始被掏空。這時雖然骨密度可能還沒到 -2.5,但已經處於「低骨密度」的脆弱狀態。
第三階段:失控的代償(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)
當腎臟長期處於上述狀態,副甲狀腺會過度工作。正常指數約在 100 以下,但在腎臟病患身上可能飆升至 300 甚至更高。
- 後果:這就是「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」,此時副甲狀腺為了維持平衡,會瘋狂地命令骨頭釋放鈣質,這種不可逆的流失,最終導致嚴重的骨質疏鬆。
所以,如果您是腎臟病友,或者發現自己莫名出現骨質流失的問題,請務必正視這兩者的關聯,別讓沉默的腎臟病,悄悄偷走骨本。
至於腎臟病引起的骨質疏鬆該如何治療與介入?將在下一篇文章為大家詳細解說!

讓我們培養腎利思維,擁有幸福人生喔!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eli.lin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