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.163 成立引人入腎的初衷 推廣醫學白話文運動 FT. 醫學家生活

很榮幸擔任新的Podcast帶狀節目《醫學家生活》的首集來賓,分享成立引人入腎的初衷,以及推廣醫學白話文運動的心路歷程,算是對我的行醫之路一個小小的回顧。假如你是最近認識引人入腎的朋友,千萬不能錯過喔!

最注重的三件事

最注重的三件事

健康

沒有健康人生是黑白的,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,年輕的時候一個月有1/3的時間都在值班,體力都還能負荷,但接近40歲,一個月值2天班就快要吃不消,所以健康一定是放在關鍵字第一位。

親切

我喜歡從不同面向看事情,身為醫療從業人員,一定要懂得換位思考,有時候站在護理人員、家屬的角度思考,一些問題就能迎刃而解,而當面對這些不同的聲音,一定要以親切的態度傾聽,才能徹底了解對方的想法,並說服對方認同自己的看法,達成三贏的局面。

尤其在看診的時候,若能以親切的態度面對病人的回饋,其實都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。例如有些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學理,但當很多人都問同一件事時,這時候換我們要思考:是不是這個問題對這一個族群很重要?慢慢的,我們和病人溝通的過程,頻率才會越來越接近,從本來病人離開診間只理解3成衛教知識,到後來幾乎都能完全遵守醫生提醒的內容,這樣才是共好。

醫學白話文運動

就像成立Podcast《引人入腎》的原因,是源自於我的外婆,當時他因為糖尿病、高血壓、腎功能差,在我這邊看診。雖然我是一位腎臟科醫生,也是他的孫子,跟他解釋病情,他完全聽不懂,必須講得非常白話,外婆才能略知一二。因此我發現,把一些知識轉成常識,讓病人聽得懂,需要下很大的工夫,並且從中發現,當對一個人、10個人講同樣的事情,相當耗費精力,倒不如把這些大家常見的誤區,透過自媒體傳播,不僅能直接幫助我的病人,更能讓其他對腎臟病、慢性病有疑問的民眾,也都能得到最正確的內容。

尤其像有些比較認真的患者,會想要了解檢驗報告所有數據的意義,對於醫生來說,遇到這樣的患者,根本是求之不得,但解釋內容會花上許多時間,假如每一個人都這樣解釋,外面等待的患者肯定會暴動,因此,我會請患者回去參考某一集的內容,如果還有不了解,可以再回來討論。

此外,有些家屬比患者還用功,會想了解為什麼病情短期內沒改善、針對病情有沒有新的藥物,針對這些吸收知識能力比較強的年輕家屬,我們也會提供一些高知識密度的內容,讓他們隨時可以吸收最新資訊,這對他們在照顧病人上,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。

推薦一本和醫療無關的書

這幾年遇到這個問題,我都推薦《原子習慣》,這本書的提到的步驟是給一個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。假設一個糖尿病患者想要降血糖,首先他要從身份認同開始,相信自己是可以改變的,譬如相信自己是一個不需要吃藥、不需要打針的糖尿病患者,所以應該拒喝含糖飲料,或是甜份高的水果少吃一點,白飯少吃一點,漸漸的,患者獲得的獎賞可能是糖化血色素有進步,開始可以減藥,這就是一種獎賞。

有些慢性病的病人抱有宿命論,會覺得自己生病是因為家族遺傳,但我覺得這本書可以告訴大家,人是可以透過好的習慣改變自己。

腎臟科的範疇?

首先考到內科執照後,再分次專科,而我選的是腎臟科,所以基本的糖尿病、高血壓、血脂肪還有腎臟的部分,都是我們的範疇。

很多腎臟病患者會覺得自己很冤枉,明明什麼都沒有做,為什麼會得腎臟病,這時候就要從源頭拆解。簡單來說,上游控制不好,下游就會出問題,而腎臟病最常見的源頭就是三高,所以只要好好控制三高,都有機會緩解腎臟病。

造成腎臟病的主要原因

造成腎臟病的主要原因?

沒有,全世界造成腎臟病的主要成因,有5~6成都是糖尿病造成。有些研究發現,在確診糖尿病時,其實12年前血糖就開始飆高了,5年後眼睛會受傷、8年後腎臟開始受傷。但問題是,很多時候得糖尿病不是第一天發現,可能兩三年後體重急遽下降,才發現自己得糖尿病。所以假如想要控制腎臟病,就要回到源頭把內科疾病治療好。

很多人會好奇,當確診糖尿病時,要怎麼知道自己12年前就已經種下病因呢?答案很簡單,家族史、肥胖、不良飲食習慣等,都是埋下糖尿病的病因。也有些洗腎病人疑惑:「為什麼我的糖尿病已經控制很好,但腎功能越來越差?」這是因為之前種的因,現在出現這個果,所以當醫師要求病人控制血糖,就是為了降低日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。

最常遇到對於腎臟病的錯誤觀念?

很多病人都會認為「藥就是毒」,所以寧願吃保健食品而不吃藥,最常遇到是民眾來問能不能吃中藥材,譬如說薑黃,近幾年廣告打非常大,宣稱有許多療效,所以常常遇到病人詢問:「我可不可以吃薑黃?」這個時候我就會反問對方:「你為什麼要吃薑黃?」只見病人支支嗚嗚說不出一個所以然,只覺得大家都說吃薑黃很有效,所以想要跟進。其實我們不管吃任何東西都有目的,醫師開立降血壓藥、降血糖藥,就是為了控制血壓血糖,比起坊間的保健食品,醫師開立的藥物是有醫學實證的,才能真正幫助病情。

腎臟科是一個很有趣的科別,當腎臟這個器官壞掉時,還能透過替代療法延續腎臟功能,以及抽血驗尿數值,得知腎臟功能變差的原因。但同樣是三高引起的腦中風、心肌梗塞,很可能發生後就一命嗚呼,根本沒有挽回餘地,也無法得知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。

什麼是腹膜透析

腹膜透析介紹

洗腎有分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,其中全台灣腹膜透析植管最多例的腎臟科醫師,就是在下我,這幾年我也經常北征南討,到各大醫院傳承這項技術,或是有其他縣市的病人,跑來台中找我植管。以前考腎臟專科醫師時,還不需要懂這個技術,但現在學會希望推廣,所以現在考腎專的醫生,都需要學會這項技術,所以未來懂得腹膜透析植管的醫生,會越來越多。

簡單介紹一下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,血液透析就是把血抽出來,在手臂上插根管子,讓血液跑進機器洗一洗,再跑回體內。腹膜透析則是倒過來,可以把腹膜想像成逆滲透淨水器,在肚子放一根管子把乾淨的透析液灌進去,幾個小時後讓髒的透析液流出來。

而這根管子沒什麼黑科技,假如是外科放管子,無論是透過內視鏡還是其他方式,大概需要兩周時間才能洗,但對於腎臟科醫師來說,要讓病人等兩個禮拜,這中間太多變數,而且病人通常是已經非常不舒服,才決定要洗腎。過去的作法,通常是先放短期的管子,洗兩週後,等到腹膜成熟以後,才改洗腹膜透析,導致洗腹膜透析的病人,必須先洗2~3週的血液透析後,才能轉成腹膜透析。

而腹膜透析能順利解決這個問題,病人只要當天住院,透過局部麻醉就能直接放管子,放完直接開始洗腎,這比較符合常理。其實這個做法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,而且不只是腎臟科醫師做,連放射科醫師、外科醫師也會做,只是台灣還沒進展到這一步。

所以我在亞大醫院,已經和我們的副院長推廣腹膜透析4年以上,其實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的死亡率、感染率都差不多,同樣都有健保給付。腹膜透析比較適合需要上班的年輕人,畢竟血液透析一週洗三次,一次洗四小時,對於需要工作的病友來說相當困難,但腹膜透析可以在家裡、公司都能執行(只要環境乾淨衛生即可),更可以出國旅行。

大家不要把洗腎想得太負面,認為洗腎後人生就變黑白了,其實洗腎就是把腎臟功能不好的人,洗回相對健康的人,擁有更完整的人生,僅此而已。

雖然前面提到腹膜透析適合需要工作的年輕人,但也有許多年長者選擇腹膜透析,像我的外婆,當年就是選擇腹膜透析,因為他的心臟功能很差,以及行動不便不太常出門,所以每週跑三次醫院洗血液透析對他來說是一個負擔。對一些年長者來說,腹膜透析比較溫和,可以降低對心臟的負擔,畢竟血液透析是把200cc左右的血拉出來,經過洗腎機洗一洗,很多年長者在這時候就會掉血壓,人會非常不舒服,甚至抽筋,這個概念就像把一個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輩抓去慢跑,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。

當被告知要洗腎時,我一定要洗腎嗎

當被告知要洗腎,我一定要洗腎嗎?

洗腎是一個蠻逆風的詞,在診間,應該沒有病人想要聽到「洗腎」這兩個字,但是我會跟病人講,假如有一天要洗腎,仍要具備洗腎的相關觀念,不要一聽到「洗腎」兩個字就連忙拒絕,寧願先全盤了解,再來做決定。

舉個例子,曾經有位50幾歲小兒麻痺的病人,大家應該可以想見,這50多年來病人和家屬都非常辛苦,當他理解洗腎這件事後,他決定不要洗,這時候我會尊重他,因為我能理解他的想法。

有些患者選擇「不做選擇」,其實這就是第三種選擇,此時就要承擔不洗腎的代價。當然在洗腎過程中,會因為病情的需要,可能從血液透析轉成腹膜透析,反之亦然,這些都可以隨著狀況調整。所以我覺得知情同意是醫學白話文運動的其中一個目標,至少不要什麼都不知道就做決定,有些東西反而是越了解就越安心,畢竟這是人生的重大抉擇,所以一定要全盤了解並且冷靜後,再謹慎做決定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