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.136【跨界】回顧2023發現一事無成?專家教你有效執行計畫 FT. 高效人生商學院主持人 趙胤丞

不知道大家平常是否覺得自己很忙碌,感覺時間不夠用呢?畢竟我們在生活中不只擔任一個角色,像是我在醫院工作,要忙學術,又要忙Podcast,也要陪伴家人,當然也希望有自己的時間可以運動。由於我平常通勤時間很長,每天開車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,所以都會聽Podcast學習新知。其中有一檔節目,長期聽下來覺得獲益良多,就是「高效人生商學院」,這是一個根據生活、工作各個面向,討論如何讓我們的效能提升。

所以這集特別邀請到「高效人生商學院」主持人趙胤丞老師和大家分享,如何在有效的時間裡兼顧所有角色,並完成所有事喔!

趙胤丞老師介紹

目前是一位職業培訓師,因為出版過幾本著作,所以有作家身份,也有顧問身份,目前兼職做三個Podcast,第一是「高效人生商學院」,第二是「下班吵什麼」,第三是「我在BNI學到的那些事」。

「高效人生商學院」是雙主持人的節目,另一位共同創辦人是電腦玩物站長,「下班吵什麼」也是和一位好朋友一起規劃,「我在BNI學到的那些事」是跟得來素的共同創辦人關登元老師一起聊聊,如何透過這個系統,運用在人生和職業上。

目前比較多人收聽的是「高效人生商學院」,我們努力接近日更的狀態,希望大家能夠從中獲取新知。

如何安排年度計畫?

《與成功有約》這本書對我來說意義深遠,其中有個「以終為始」的概念,讓我在做任何事情前,會先思考哪些事情非常關鍵,一定要完成。通常我在每年的年底,會規劃明年度要完成的目標,當然這些目標也會根據當下的情況做滾動式調整,但內容大概一致。我寫目標的時候,就會寫「要做Podcast」,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待辦清單,但我不會只列這個環節,我還會寫上預計完成的集數。舉例來說,我們去年5/6開台,到年底大概做103集,我們就從原先兩週一集,變成一週一集,最後變成一週3~5集。於是我們訂了一個新目標,看能不能在2023年的年度,完成日更的挑戰,比如一個禮拜五天,一年52週,所以5*52=260,我們就訂下一年Podcast做260集的目標。

因為目標很大,我每天完成一集,就會往下個任務前進,而不是糾結在「如何開始進行這件事」,事實上我們已經上架257集,幾乎達到260集的目標,所以我在列完要完成的目標後,會在後面補充想要達到的水準,我覺得用數量來解釋是一個不錯的角度,因為如果能達到這個數量,做出來的成果通常不會太差,都可以提供聽眾不一樣的啟發。

唯獨把想要做的事情都寫下數量,才能評估工作量有多大,否則只是靠感覺。而感覺是一種錯覺,因為體力好和體力差的時候,感覺是不一樣的,所以我覺得這跟身體狀況有絕對關聯性。所以若要評估工作量大小,就是用工作量的多寡,看看能不能負擔這件事情。

假如無法負擔,就要檢視哪些任務可以先暫緩,甚至不做也沒關係,所以列完清單後,我會把優先的專案挑出來,假如有無法親力親為的任務,或許可以交付夥伴執行,讓任務一樣有完成的機會。因為當我的時間空出來,我就可以忙更重要或更有價值的事情。

所以基本上我是依照這幾個步驟:

一、先把要做的事情全部列出來

二、在事情後面寫上數量或要完成的目標

三、評估這些內容後,排出代辦事項的優先次序

四、找出相對不重要的內容,若體力無法負擔,則先暫緩再做;若全部都要做,則請夥伴代勞

當這些事情都訂好後,接下來就是如何實踐。馬雲有一句話說得很好:「晚上想想千條路,早上起來走原路。」很多人對於計畫只是想想而已,但實踐才是真功夫。像我之前聽過一個朋友訂下年度計畫希望到巴黎買Chanel包包,結果到了年底把這個計畫劃掉,改成到淡水買刈包,所以如何把目標解構,變成每天可以執行的任務,一旦達成就繼續往前推進,就會獲得不錯的成果。

不過在執行的過程中,有一點很重要,千萬不要過於完美主義,若是今天沒有達到目標,不要覺得過去付出的努力付諸流水,而是要相信自己,今天沒做到的事情,明天補回來,一樣是往前推進,只是走得比較慢一點,不要讓自己糾結在不完美的情緒。只要當低潮的時間變少,花在執行上的時間就會比較多。

所以我做的事情很簡單,當內容規劃完畢後,便按表操課,只要跟上預定進度即可,不需要把剩下的時間,拿來做接下來的事情,就像每天唸書一樣,只要唸到一定的量,就可以休息,如果唸太多,反而讓學習的效果和興趣大打折扣。畢竟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,是更重要的事情,所以我覺得可以用更高的維度和面相,來看待這件事,甚至內容規劃完畢後,可以和家人或工作夥伴討論,看看是否有哪些面向沒有顧及到,再做修正和調整。

如何兼顧生活中各種不同角色?

上面講的是工作面相,若是針對家庭,或許可以思考是否安排比較大的旅遊,比如去日本玩,那麼就把這件事當作一個里程碑,假如沒有規劃進去,時間就會被其他事情佔滿。

每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,扣除睡覺、工作、照顧小孩的時間,通常留給自己的時間非常少。我曾經統計過,我們一個禮拜留給自己時間大概7~9小時,平均每天一小時左右。

很多人會反問:「我到底忙了些什麼?」這時候就可以評估哪些專案一定要完成,哪些可以緩一緩,以這種方式展開,所以提早規劃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。由於身為培訓師,很多客戶會提早3~6個月先預留時間,像今年6月已經有客戶預約2024年11月的課程,基本上客戶的時間,就是我需要工作的時間,當彼此都安排出時間,就容易找到平衡點,可以多一點時間構思工作專案。

其實我們的時間永遠不夠用,也無法每件事都做到100%,但假如能把相對重要的事情列出來,都盡量達到90,我覺得這樣人生也是一個滿平衡的狀態。但工作的環節,我還是會用高標準要求自己,像是Podcast高產出這件事,我有自己的標準在,相較於其他環節,我覺得不一定要用逼迫人的方式進行,達到90分也很好。若為追求完美主義,長期將自己處於緊繃的狀態,容易讓人感到疲憊,且伴隨焦慮感。我覺得到了這個年紀,可以讓自己過得比較自在開心,所以我會把有興趣的面向拉出來,像是健康、家庭,如果都能達到,就會覺得自己過著很踏實的人生。

不一定是工作,看劇、休閒活動,這也算是年度計畫的環節,只要把所完成的事情加總,就是該年度狀態的品質,如果希望下一年有新的成長,或許可以把新項目的比重加重。像是前年我並沒有寫任何有關Podcast的東西,直到去年年終才決定做Podcast,所以我就開始思考如何安排,以及逐漸累積這樣的能量和級數,並定期回顧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否合理、體力能否負荷,和自己做這件事是否感到快樂,隨時針對這些狀況做動態調整。

要如何判定一件事情需要耗費的心力?

假如打算做一件從沒做過的事,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將目標列出來後,請教做過的朋友,請他們幫忙檢視是否有不符合現實之處。因為我們通常對於沒做過的事情,都會抱持過度樂觀的態度,實際上有許多環節需要兼顧,必須嘗試後才知道。比如說因為我很喜歡分享,剛開始做培訓師時,把百萬年薪的工作辭掉,沒想到106天都沒有任何課程,很多長輩覺得我瘋了,這就是因為我只看到培訓師的優點,沒有評估這個工作的缺點,必須要慢慢學習,才會了解這件事情。所以我覺得先聽聽過來人的經驗分享,而不是閉門造車。

接下來我覺得很重要一點是「請不要懷疑專家的話」,照著專家的話做就對了!因為很多人問完專家後也不照做,這樣的話效果會大打折扣。畢竟專家腦袋構思出來的是最佳流程,先照著做,再從做的過程當中發現新的體驗,當經驗慢慢累積後,就能判斷要如何調整與改善。只要搭配原子習慣來做這件事,當過了21天,或更長的時間,養成習慣後,就會發現做這件事沒有想像中這麼痛苦。

比如說剛開始我做Podcast也覺得很痛苦,錄一集、剪一集要花很多時間,但現在一天可以錄8集,只要我安排好時間,抓到做這件事的節奏,並有意識地練習口條,就能減少剪輯的時間,所以現在我只要看到題目,都能有效地跟大家分享,這是通過不斷練習才能達到的效果。

並且時時刻刻想一下是否有可以優化和改變的環節,讓Podcast產出更快速、更好。比如說一開始我們用A軟體錄音,必須要轉檔後,才能變成MP3檔;但現在我們下載的直接是MP3檔,可以減少轉檔的時間,這樣就節省一分鐘的工作時間,透過這種方式不斷優化流程,就能非常精準展現學習的頻率和成果。

比如說我錄一集Podcast可能30到40分鐘,加上剪輯,可以在1小時內上架,這是因為在錄製過程中,我會在旁邊放一張紙,隨時記錄幾分幾秒需要剪掉,這樣剪輯時就不用重聽,只要找出該段剪掉即可,接著往上展開,把文案寫好、下好關鍵字,基本上一集Podcast就完成了。所以只要盡量把能做的內容標準化,就能用自動化的方式推進。若是有需要改變的內容,就要花注意力將它處理好。這樣的態度我也運用在生活中,比如說我會花很多專注力在錄製Podcast,但除非是有特定需求,否則吃飯、穿衣服,我都盡量用果腹的狀態,或是一次買足,減少挑選的時間,所以某些地方我會讓自己很一致,用自動化的反應達成。

如果執行計畫時遇到緊急事件,要如何應變?

所謂的緊急事件,可能像是小孩生病,或是家裡突然發生無可避免大事,通常我會先跟客戶說明狀況,請對方諒解,並盡快把事情補上。接著會先處理緊急事件,若處理過程事情變得比較緩和,就會交給其他家人協助。

若要將緊急事件的影響降到最低,就要盡量減少不可控的因素存在。像我的工作沒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,所以基本上我讓自己處於安定的狀態,並讓工作持續穩定產出,救護發現自己習慣這個節奏,就會進入心流狀態,就能開始往下做推進跟展開。

對我來說,通常意外發生,可能是部署出包。曾經遇過一個部署,我經常要幫他收拾善後,這件事讓我很困擾,使我經常焦慮、緊張,睡也睡不好,後來我找到根本原因,就是因為我擔心他又出錯。直到後來他因為個人生涯規劃離職,換了一個非常細心且盡責的夥伴,才發現自己的困擾降低了。所以有些緊急事件,可能是某些人造成,這時候就要思考,在每個專案的流程是否設定檢核的關卡,讓自己的焦慮感降到最低。如果還有出現其他情況,代表系統建立不夠全面,再補上配套措施即可,只要用這個角度,就不用太過苛責自己的狀況,也可以讓意外降到最低。如果發現這個流程不錯,或許可以應用到其他領域。

復盤的注意事項?

復盤並非責備自己,以Podcast為例,我會評估沒有達成目標的原因,是否因為太累,或是事情太多造成,如果是這樣,我就會盡量把製作Podcast安排在精神比較好的時段,這樣就可以減少失誤的比例。再進一步我就會思考是否有解決方案,可以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,或是讓這樣的狀況比較趨緩。所以我覺得復盤的重點並不在責備跟批評,而是思考能否展望未來,看看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。

我覺得復盤的概念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,而非不斷批評自己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關鍵。

老師能否用幾個關鍵字描述做事的原則?

第一點用比較俗氣的講法,就是收入是否增加,如果收入增加,就會有資金讓家人的生活品質更好。

第二點是目前做的事情是否讓自己樂在其中,因為如果不想做這件事,卻硬要,某程度像坐牢,所以心態很重要,如果遇到不想做的事情,會先捫心自問是否要親自做,假如能夠讓夥伴代勞,就不一定要自己做。假如一定要自己做,就會用相對快速的時間完成,代表自己在這件事受苦的環節,可以少一點。

第三點是做這件事是否有長期的累積效益,舉個例子,寫第一本書時賣兩刷,寫第二本書時賣超過1萬本,就會發現這是累積的過程,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開始,假如都沒有開始,就不會累積。就像一開始做Podcast,很少人在聽,但到現在有好幾千人在收聽,這件事情就是有一步一腳印累積,所以累積性是很重要的關鍵。

讓我們培養腎利思維,擁有幸福人生喔!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eli.li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