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.128 多囊腎是什麼?跟腎臟有水泡一樣嗎?

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多囊腎這個疾病,很多人可能有聽過腎臟長水泡,會把腎臟有水泡跟多囊腎搞混.像門診經常有人問:「我的腎臟水泡會不會有問題?」、「我有腎臟水泡,我的小孩需不需要做檢查?」、「腎臟水泡會不會需要洗腎?」所以這次主要跟大家談談多囊腎和腎臟疾病是否有相關。

腎臟的水泡

腎臟裡面的水泡就像去跑馬拉松,跑完腳會起水泡,這兩個水泡的性質是類似的,但意義上有點不同,身上的水泡比較像是退化,或是遭受到一些傷害後,造成發炎導致裡面有水,這個叫做水泡。

多囊腎

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,人出生就帶有這個基因,因為基因型的不同,有些人三、四十歲才慢慢長水泡,有些人到了五、六十歲才長水泡。多囊腎最大的問題是它在長水泡之餘,也會影響到腎臟功能。

正常的腎臟長度10公分左右,位於我們的後背兩側,相當光滑,而多囊腎可以長到和一個橄欖球一樣大,從外觀看或摸就可以發現,且上面長有很多水泡。

我們的染色體總共有23對,其中第4對跟第16對出問題的時候,就會出現多囊腎的基因。多囊腎又可分第一型和第二型,前者主要發生在三、四十歲,身上會漸漸出現一、兩顆水泡;後者出現的時間更晚,直至五、六十歲才慢慢出現。兩者最大的差別是,第一型佔所有多囊腎的八成,很多人到五、六十歲就步入洗腎,所以很多人好奇自己怎麼會得腎臟病,我們就會安排超音波檢查,看看是否為多囊腎的問題。假如確定是多囊腎,就會建議一等親的家人(父母、兄弟姊妹、小孩)都要做檢查,因為這些人也會有得到多囊腎的機會。

第二型大概佔多囊腎15%~20%,而且有時候不會造成洗腎,從研究及統計上來看,有些患者甚至到八、九十歲才跟正常人一樣,慢慢步入洗腎。

多囊腎的症狀

其實多囊腎一開始都沒症狀,若是出現症狀,通常是因為水泡不斷長大,壓迫到其他器官,造成腰部痠痛,假如壓迫到肚子,就會覺得不舒服,一旦水泡大到沒地方長,就會破掉出現血尿,另外,因為水泡太多,產生腎臟結石的機會也會大增。

還有一個部分,因為是基因的問題,腎臟長出水泡的時候,血壓會逐漸變高,假如說現在三、四十歲,體格很好,也沒有不良嗜好,血壓本來是120,卻隨著年齡增長不斷升高,這時候就會建議到腎臟科檢查一下,有可能是多囊腎造成。

多囊腎的症狀除了發生在腎臟以外,也可能導致其他疾病,像是多年前一位藝人在家突然猝死,發現是因為本身有多囊腎,水泡在體內肆意生長,因為長到主動脈,造成主動脈剝離而死亡。假如長在腦袋,就會變成腦部的動脈瘤,長在心臟,就會出現瓣膜異常,所以多囊腎的基因不止影響到腎臟,也會影響到其他器官。

腎臟內的水泡是什麼?

多囊腎的水泡裡面是組織液,可以理解成比尿液更濃稠的東西,這是因為我們的基因會影響到纖毛,作用是把水、鹽分,慢慢排到腎臟的小管裡,當纖毛出現異常,水就排不出去,逐漸累積在腎臟裡面的細胞,久而久之細胞就會慢慢變大。

非多囊腎的水泡,可以考慮抽吸,例如水泡已經超過8公分,可以拿一個針筒,把裡面的水抽掉,抽吸後腎臟的水泡就會變小,但是隨著時間依然會慢慢變大,所以有些人會打硬化劑,讓水泡不會再擴大,但是這些都只是症狀治療。

而多囊腎目前主流的治療方式,不需要將水泡抽調。多囊腎的水泡都很小,大概一、兩公分,密密麻麻大約10~20顆,此時抽吸水泡並沒有意義,研究也顯示水泡抽掉後,並不會改善腎臟功能,除非多囊腎的水泡已經大到一個程度,可能造成生命危險,才會考慮把最大顆的水泡抽掉。

如何得知自己是否有多囊腎?

最常見是做了健康檢查,發現腎臟有很多水泡,因為剛發現,腎臟功能可能沒有太大異常。

需要長期追蹤族群

家裡有多囊症的病史就需要多注意,或是家裡的長輩已經在洗腎,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腎臟變差的原因,或許可能就是多囊腎造成,但當時沒有被診斷出來,就直接去洗腎。

多囊腎的檢查

抽血確定腎臟功能和蛋白量,以及影像學檢查,只要雙側腎臟都有兩顆以上的水泡,並且年紀輕輕(三、四十歲),也有家族史,就會確診為多囊腎。

需要做電腦斷層檢查嗎?

電腦斷層並不是常規診斷,主要還是靠病史、身體素質和症狀。

治療方式

首先,先前的研究顯示多囊腎第一型的患者只要喝水量夠多,水泡比較不會長大,可以稍微延緩洗腎,但是後來的研究發現,水泡的體積大小,和腎臟功能惡化的速度成正比。再者,有些新的研究發現,使用某些藥物可以延緩水泡的生長速度,讓腎臟功能退化速度變慢。不過健保給付多囊腎藥物的條件較嚴苛,建議可以詢問您的腎臟科醫師。

第三,多囊腎的保養,就跟所有腎臟病的保養是一樣的,要先把原發疾病控制好,例如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,就要控制好這些疾病,假如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以後,也就是腎絲球過濾率45以下,飲食上要降低鹽分及蛋白質的攝取,這樣才有機會延緩多囊腎的病程。

若是有多囊腎也不要灰心,只要配合醫囑治療,並長期追蹤,都有機會延緩腎臟功能惡化。

讓我們培養腎利思維,擁有幸福人生喔!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eli.li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