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.81【低血氧系列三】救命神器真的這麼神?!談呼吸器在臨床的運用 FT. 亞大醫院呼吸治療師 彭逸豪

林軒任醫師(以下簡稱林):上一集介紹低血氧,這一集當然要延續上一集低血氧的治療,講到低血氧就不得不提醫師在臨床上非常好的朋友–呼吸治療師。在醫院中,凡是有氧氣治療的幾乎都由呼吸治療師出手幫忙,所以這一集邀請到我的好朋友,也是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的呼吸治療師組長、現任臺灣呼吸治療協會的理事彭逸豪來到節目上。

其實彭哥算是我的老師,從我剛開始進加護病房顧病人,其實呼吸器不大會用,也看不懂,那時候我的老師拿一本書給我,讓我好好研讀,我到現在還記得叫做「呼吸照護手冊」,然後我就老老實實看完了。對於我一開始照顧有呼吸重症的病人,從一竅不通到略懂一二,都是這本書幫我的。當時就看到作者的名字是彭逸豪,覺得是一位大師,後來真的碰到本人,其實我興奮滿久的耶!

彭逸豪呼吸治療師(以下簡稱彭):軒任醫師過獎了,那本書的年份,可能比林醫師早入行一點點。因為臺灣在20、30年前,是沒有呼吸治療這個領域,不像是藥師、醫檢師等有個專業執照,所以早期大部分都是醫護相關背景的人去從事。像林醫師講的這本書,其實我也是藉著翻譯,一方面提升自己,期許自己若想要在這方面精進的話,一定要比其他的專業多知道一些,在臨床上才有辦法發揮,跟其他的專業譬如說醫師、護理師、藥師、放射師等合作,畢竟醫療就是一個teamwork,每個人有自己的專業領域,所以有這個緣起。

因為我剛入行是20幾年前,當時不像現在很多大學有呼吸照護系或是呼吸治療系,但是實際上醫院是有這個需求的,可能在學校端不見得有辦法開一個學系或一個科,去培養這些人才,所以變成很多醫院集合起來,開辦類似訓練班的課程,再由相關醫護背景的人接受訓練。一開始還有胸腔科醫師幫助我們,我們才有辦法慢慢自主,到了民國92年,開始有呼吸治療師法,從那之後才開始有一個分水嶺,在那之前比較偏向師徒制,直接從臨床出發,從那之後,比較像其他專業一樣,我們也有正式的學校,有國家考試,也比較有制度,學生學習的話,挫折感不像我們當時比較大,譬如說書都是原文的,大概是這樣。其實翻譯那些東西是教學相長,自己一方面念書,另一方面想說如果未來的人看到,那可以少一點點力氣,這樣也許對大家都有幫助。

林:請彭哥介紹呼吸治療師的工作。

彭:其實大眾不太常聽到呼吸治療師這個名稱,因為在醫院醫療同仁稱呼我們都叫RT (Respiratory Therapist),會和一般大眾比較少接觸是因為我們直接面對的是醫師或護理師,有時候加護病房會客,大部分都是醫師或護理師出面。舉個例子,譬如病人因為車禍或手術影響到呼吸功能,醫師都會緊急幫病人插管,我們所謂的插管其實就是氣管內管,插完後病人可以慢慢復甦。其實這個管子不是插完就沒事,因為管子會接到一台呼吸器,上面有一些參數,會需要我們和其他醫護人員討論、調整,甚至教導病人,並想辦法協助病人脫離管子,所以那台機器通常呼吸治療師會比其他專業要熟悉。

林:其實只要是呼吸治療相關,都是他們家的範疇,比較常見是病人開刀後,身上的管子插了很多機器,都是呼吸治療師在照顧,基本上有呼吸治療的動作,幾乎都和呼吸治療師相關。

彭:譬如開刀通常幾個小時,或是十幾個小時,像我們的工作範圍如果在加護病房,這些病人需要依靠機器的時間,平均可能都是一、兩個禮拜,甚至更長,三、四個禮拜都有。這中間要讓病人從完全依賴呼吸器,到完全脫離,或是沒有辦法脫離,要如何讓病人生活品質變好,都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。

林:我相信很多工作,大家都沒想到是呼吸治療師在幫忙。但是講到低血氧,最直觀就是氧氣治療,而這個就是呼吸治療的專業,所以我們要先請彭哥介紹什麼是氧氣治療。

彭:講到氧氣治療,我們都知道生命三要素是陽光、空氣、水,假設一個禮拜沒曬太陽,好像也不會怎麼樣,水可能幾小時、幾天沒喝就會出問題,那空氣就不是以天、以小時計算,而是以分鐘計算。大家可能都有被魚刺刺到、游泳被水嗆到的經驗,超過5分鐘吸不到氧氣,那種感受是很不一樣的,所以這就是空氣的重要性。

為什麼空氣很重要?因為我們一般吸的氧氣大概21%,每秒鐘吸進的氣體有1/5是氧氣,所謂的氧氣治療就是給病人更高濃度的氧氣,氧氣濃度的調法可能也不一樣,在醫院的話,牆上會有類似自來水一樣的開關,呼吸治療師調整後,讓病人獲得充足舒適的氧氣,幫助病人度過疾病比較危險的狀況。所以我們服務的病人不僅限於胸腔科,或是肺部有疾病的病人,如果偶爾有車禍、糖尿病、心臟病進到急診室或住院,可能會看到病人鼻子和嘴巴扣一個面罩,其實就是希望讓病人血液中的氧氣濃度,可以比正常人高一點,若有比較緊急的危機變化,方便其他的醫護人員來處理。

林:氧氣治療通常會用在氧氣不夠,或需要更多氧氣的時候,至於在民眾端,他們要如何知道氧氣治療的裝置,或是氧氣用幾%?除了這些以外的分類和細節,請彭哥介紹一下。

彭:最簡單的就是鼻導管,在鼻子上面開兩個小洞,剛好放在鼻孔裡面,這是最舒適、最不影響吃飯、講話的方式,呼吸治療師就會評估生理參數做調整。經過Covid-19最近比較紅的就是血氧機,這是一個可以評估氧氣的項目,或是抽動脈血,看動脈血液的氧氣、二氧化碳的分壓多高,來決定這個東西是否合用。

面罩的話,大部分是把嘴巴鼻子一起罩住,通常氧氣濃度會比較高,但對病人的影響就是吃飯比較不方便、講話的時候旁邊的人可能聽不清楚,另外的話,大家假如有去醫院,可以看到醫院外面都會有很大的液態氧儲藏槽,可能有一兩層樓高,是供應給整個醫院用的。它從醫院的牆出來的時候,是不含任何的濕氣,所以說如果你吸到的氣體,都不是來自於空氣,而是來自於醫院牆壁上的氧氣,有時候會覺得怎麼戴久了痰越來越乾、越來越越難咳,或是流鼻血,所以有時候我們就要適量把氧氣加濕,除了可以提升病人的舒適度,對痰液的清除也比較好。

林:我們一般人帶著氧氣有兩種,看的是氧氣濃度,像鼻導管和簡單型面罩,或是非再吸入性面罩(底下有一個很大的袋子),可以提供濃度比較高的氧氣。像一般大氣的氧氣濃度大概20 %,鼻導管可以提供30~40%,面罩的話開到最強也50%,非再吸入型甚至將近100%。第二個就是加濕,一般空氣其實不是完全乾燥的,還有一點點濕度,除非一直待在冷氣房,濕度降到10%或更低,才會有感覺。氣體只要溫度越低,能攜帶的水蒸氣的量就會越少,所以有時候為了讓氣體的水蒸氣較多,可能會稍微加熱氣體。

彭:就像去年賈永婕捐的救命神器,這個東西它的氣流就很強,在氣流這麼強的情況下,假如只加濕不加熱,風往鼻子灌其實很不舒服,所以一定要有一點溫度。

林:講到救命神器,我記得以前住院醫師時代,好像還沒聽過救命神器類似的呼吸器,是否可以請彭哥介紹所謂「救命神器」跟一般的鼻導管、面罩式或非再吸入性面罩,主要差別在哪裡?為什麼可以號稱「救命」呢?

彭:也是拜這波疫情所賜,所以才讓大家知道有這個東西。但其實不只是我個人,包括同儕或是胸腔科醫師,都覺得救命神器有點言過其實,應該說每個東西被設計出來,都有他最適合的地方。其實我第一次看到它,是在八仙塵爆發生後,之所以會用是因為除了燒燙傷,傷者的肺部可能也因為吸入比較熱的氣體,對肺部傷害比較久,需要用比較高的氧氣,甚至面罩式的正壓呼吸器、插管等等。但這些病人因為臉部灼傷,若再扣一個東西上去,對病人來講傷口會非常痛,所以當時有廠商推薦我們這個東西,使用在病人身上效果也很不錯,所以臨床上不管是藥物、處置也好,若有找到適合的族群,其實是有幫助的。

我們肺部是一個很脆弱的器官,一個正常成人的肺泡,如果全部攤開的話,它的截面積約略為兩、三個網球場這麼大,等於說肺泡時時刻刻都在跟外界的空氣接觸,就像現在很夯的公衛議題PM2.5,後來發現不只會影響肺部,連心血管或其他系統,可能都會受影響。

林:剛剛提到救命神器在八仙塵爆的用途,是因為皮膚潰爛,呼吸道也需要大量的高濃度氧氣跟壓力吹進去,像這次的Covid-19,救命神器又能做到哪個程度?或是為什麼對這一群人有好處呢?

彭:所謂的高流量鼻導管(簡稱救命神器),相較於鼻導管、面罩式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在於,它的流量很多、很大。比如鼻導管是每分鐘3公升的氧氣會流出來,面罩式可能每分鐘5~10公升,非再吸入性面罩約每分鐘15公升,但是像高流量鼻導管,每分鐘約40~50公升。大家或許會想說奇怪,既然高流量鼻導管每分鐘流出的氧氣量這麼大,為什麼不會流鼻血呢?因為使用前我們會把氣體加濕、加溫,讓氣體溫度接近人體體溫,才能達到比較飽和的狀態,也不會讓鼻腔受損。

我們的肺泡其實就是氣球,一端有開口,末端是一個氣球,所以當氣體一直往鼻腔衝,理論上來講,肺泡可以撐得稍微再大一點,這對有些病人來講就很重要,因為這些肺泡隔壁隔著很小很細的膜,它的隔壁就是微血管,微血管負責肺泡的氣體交換,所以如果讓氣球充得越飽,和隔壁的微血管接觸面積越大,當接觸面積越大,就越有利於肺泡裡面的氧氣經由充飽的肺泡,再經由擴散然傳送到隔壁的微血管,最後經由心臟達到全身,就能改善低血氧。

另外,RT和胸腔科醫師之所以不喜歡把高流量鼻導管稱為救命神器,是因爲其實它還是有侷限。譬如說呼吸衰竭不只是氧氣出問題,很多病人可能是二氧化碳出問題,我們肺部就是要吸入氧氣,排除二氧化碳,有一些是二氧化碳沒有辦法排出,此時高流量鼻導管的作用就不適用。所以要靠臨床的評估,從影像上、實驗室的數據上、對病人的實際觀察,用一些生理參數,去判斷適合病人的裝置。

林:氧氣治療其實蠻複雜的,並不是氧氣濃度越高或流量越大,就可以治療,可能有很多東西要考量。所以救命神器在當時的確有它的作用,例如肺部疾病、缺氧性呼吸衰竭、慢性阻塞性肺病,甚至急性心肺衰竭,都可能是高流量鼻導管的受惠對象。但是假如呼吸衰竭太嚴重,應該要先插管治療,因為插管治療的呼吸器調控上,甚至比救命神器還來得更強。假如還沒嚴重到需要插管,且傳統的氧氣治療還不夠,就需要救命神器的幫忙,杜過肺部發炎最嚴重的難關。

彭:平心而論,醫護人員其實都希望手上有越多種武器,就越容易面對臨床的各種狀況,幫病人解決各種問題。

讓我們培養腎利思維,擁有幸福人生喔!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eli.li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