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兒科女醫艾蜜莉-歐淑娟醫師】 COVID-19 幼兒疫苗打不打?還是要等BNT?

為什麼疫苗要慢慢開放至小孩,最後才是嬰幼兒?

其實這個牽扯到疫苗研發的過程,通常在做一個新的藥品或疫苗的時候,一定是先從年滿18歲以上的成年人開始做臨床試驗,當兒童、青少年有使用需求時,藥廠才會進一步研發,看看同樣的劑量在小朋友身上的效果和安全性,所以這一定是在成人試驗之後才會進行的事情。而且Covid-19疫苗問世沒幾年,跟以往保健手冊裡面小朋友在打的疫苗比起來,這個新疫苗很稚嫩,所以最近家長不斷衡量讓孩子打疫苗的利弊得失。

小孩打疫苗的好處與壞處

因為同樣是身體裡面發生的免疫反應,小孩的副作用和成人差不多。小孩比較常見的是下針處局部酸痛,或比較疲憊,至於小小孩幾乎沒太多反應。根據個人臨床觀察,截至目前為止,在5~11歲的族群,我還沒有遇到高燒不退、痠痛到手舉不起來、腳沒辦法走路等狀況。唯一遇到是有一點蕁麻疹,其他小孩幾乎副作用都很小,症狀時間也很短。

至於先進國家大規模施打之後的統計,他們看到的狀況也是類似的,所以不用擔心小孩打完疫苗發生嚴重副作用。譬如前陣子發生年輕男性打完疫苗發生心肌炎,其實那個很罕見,機率是百萬分之一到10萬分之一,真正容易得到心肌炎是因為感染Covid-19,這個機率還比較高,約萬分之一到千分之一,兒童方面目前我還沒遇到。

至於打疫苗的好處跟壞處,壞處就是上述可能產生的副作用,以及小朋友怕打針,會哭鬧,抓住他的過程大人可能被弄傷。好處當然就是打疫苗保護身體,免於Covid-19感染之後嚴重的併發症,甚至死亡的事件。因為自從兩歲小朋友的憾事發生之後,家長就會很緊張,生怕自己的孩子得到Covid-19會有不可逆的事情發生。因為當時沒有疫苗可以打,但是現在6個月到5歲的孩子也可以打疫苗,大家會開始退縮,擔心小孩打疫苗發生嚴重的事,所以我們看國外的施打經驗,跟國內的臨床個案,真的是染疫比較可怕。

之前揚揚沸沸的腦膜炎跟MIS-C,父母需要注意哪些小朋友感染Covid-19的警訊呢?

其實小朋友感染各種疾病,都有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,嚴重併比較通俗的講法,就像是感冒變肺炎、感冒變腦炎、腦膜炎,更嚴重就是呼吸衰竭需要插管,甚至是死亡。比如說沒有Covid-19疫情的年代,每年秋冬兒科、國家衛生政策都疾呼打流感疫苗,尤其是5歲以下跟65歲以上老人,因為這兩個族群特別脆弱,得到流感衍生重症的機率比較高。同樣道理,Covid-19也是這兩個族群免疫力比較弱,所以鼓勵大家打疫苗。

MIS-C或腦膜炎都是嚴重併發症,症狀包括抽筋、癲癇、意識喪失、視覺有幻覺、劇烈嘔吐,或是有一些奇怪的表現,譬如沒有發燒,可是小孩心跳破130,這些都是得到普通感冒不會有的症狀。Covid-19大家都知道會有感冒症狀,像喉嚨痛、鼻塞、咳嗽、流鼻水、嗅覺比較差、身體疲憊等,所以當發生以上症狀以外的事情,就有可能是重症前兆,此時應儘快就醫。

以上講的是重症,就是一定要住院的,還有一個特殊的分類叫中症,中症的孩子其實也是兒科醫師在臨床上會非常仔細注意的。因為現在確診者都要視訊看診,要透過鏡頭判斷孩子的狀況其實還蠻有挑戰性的,我就遇過一個case,他真的是中症,然後趕快請家長帶他去急診,果然就住院住了5天。中症比較容易發生在3歲以下嬰幼兒,當Covid-19病毒入侵呼吸道、鼻子、口腔、咽喉往下到氣管、細支氣管等下呼吸道的時候,會產生很多發炎反應,等於說病毒跟身體作戰的戰場是在下呼吸道,所以小孩就會很劇烈、頻繁的咳嗽,並產生大量的痰。加上嬰幼兒的呼吸道路徑很狹窄,所以就會造成呼吸困難。

雖然那個孩子還是能吃能喝,也沒有發燒,但是在視訊的鏡頭中,我覺得他很喘,便請媽媽將他的衣服掀起來,果然小孩喘到肋骨都凹陷,所以這個孩子最後住院治療。以上狀況可能家長第一次遇到,所以不知道這是異狀,那這部分就是嬰幼兒族群要特別小心的,中症也是需要住院,因為一個不小心可能會呼吸衰竭,要插管,臨床上我們過去在別的疾病也有遇到過。

小孩施打疫苗的劑量和大人一樣嗎?要如何計算劑量?

原則上目前CDC的政策,希望6~11歲兒童也可以打三劑疫苗,因為嬰幼兒7月份才剛剛開放,所以目前只打兩劑。那我直接針對6個月到5歲大的小小孩,他們打兩劑需間隔四到八週。不曉得去年施打成人疫苗時大家是否有印象,當時大家討論施打AZ要間隔幾週以上比較好,也一直等待猶豫。現在小小孩這一端,國外和台灣的指引都是建議相隔四到八週,甚至有專家呼籲施打後一個月,趕快接種第二劑,原因是去年的時空背景,國內的案例沒那麼多,我們還經歷了3級警戒,當時是每日確診200人,大家嚇得要死,現在是每天2萬人,所以時空背景不一樣。因此建議小朋友間隔一個月便趕快打第二劑,是為了搶時間趕快得到保護力,要不然在每天2萬例以上的狀況下,可能還來不及打第二劑搞不好就中鏢了。目前6個月到5歲只有開放莫德納,劑量是成人的1/4,兒童是一半,考量到安全性、效用,跟小孩體重等差異。

如果BNT也開放後,嬰幼兒應該選擇哪種疫苗呢?

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歐醫師想先宣導一個概念,因為現在是每天2萬多例的時空背景,所以在打疫苗的同時,孩子還是有可能暴露在被傳染的風險之下,所以如果可以的話,當然希望大家盡快先去接種莫德納,那當然我們沒有開放混打,所以第一劑打莫德納,第二劑也只能打莫德納,然後中間間隔四到八週。莫德納臨床的保護效力雖然在研究上略低於BNT,但是請記住,因為是不同藥廠生產的產品,是各做各的研究,自己跟自己的安慰劑比,而非跟對手廠牌比。

而我們要搶時間,所以當然是趕快得到保護力再說,就像你現在快餓死了,有飯當然先吃飯,不然為了等一個月後才出現的麵,不就餓死了嗎?所以在這個時空背景下,我會建議先打莫德納,但如果家長真的覺得沒關係,很有自信把小孩關在家,全家都不要出門,就是為了等BNT,那我也沒話說。

不過因為莫德納的研究,目前是做兩劑,但BNT是做三劑,美國的打法是第一劑跟第二劑間隔三週,第二劑跟第三劑間隔八週,且打完第三劑才有完整保護力,所以等於11週再加兩週產生抗體,要等到13週後身體的保護力才完備的產生,所以在4個月的過程中,孩子還是有可能暴露於風險之下,所以請家長要考量這一點。

莫德納打完兩劑,基本上軍隊就派上戰場了。它的副作用也是大同小異,像剛剛講的發燒、打針的地方會痛,因為嬰幼兒不會表達,就是哭鬧,也許看起來身體比較疲憊,不過這個機率都不到一成。

因為小朋友都會很抗拒打針,歐醫師是否有撇步可以說服小孩接種疫苗呢?

我會建議先試試看讀繪本,Covid-19問世後,國外有一些英文繪本,教孩子什麼是疾病,疾病怎麼傳染,得到疾病後生病要怎麼辦,可以透過日常親子共讀時間,先不要講打疫苗,反而先跟他講生病是什麼,為什麼我們要戴口罩、洗手,先教他這些,然後讓他自己主動提出問題,例如不想生病怎麼辦?我要怎麼樣預防?當他提出這個問題,家長再來引導打疫苗的觀念。假如這招無效,有些事情我覺得爸媽可能要拿出一些溫柔而堅定的原則,看是命比較重要,還是孩子的意見比較重要,家長要去權衡利弊得失。

或是小朋友可以帶著小夥伴,像是安撫娃娃、玩具車等來到診間,像之前遇過一個小孩帶著玩具針,先在家裡演練打針情境,到了現場時護理師快狠準,一下就打完了,小朋友都來不及哭,也是有可能。

甚至看能不能找小孩很信任、很喜歡的兒科醫師,因為有一段時間我要在診間親自幫小孩打針,因為我後來換工作,遇過一個家長帶著小朋友特地跑來我的新單位,說:「歐醫師,我們家孩子說要給你打針,這樣他比較不害怕。」所以也可以找信任的人幫小孩打針。

小朋友打完疫苗後,很多家長都會要求醫師開立退燒藥,歐醫師會建議這樣做嗎?

其實小朋友打疫苗不需要特別備藥,有症狀再帶來門診就好,原因是小朋友打完Covid-19疫苗發燒的機率真的很低,比成人還要少,大概1%~3%,所以成人打完疫苗備著普拿疼還蠻合理的。可是小孩真的不太需要,因為有狀況就是真的有狀況,比如說他恰好在打疫苗的當天被姐姐傳染感冒,結果就發燒。就像以前我們打流感疫苗,也會有人說打完疫苗害他感冒,其實那是巧合,就是他打疫苗前後被傳染感冒,然後剛好打完疫苗發作,他就以為是疫苗還,但其實跟疫苗無關,感冒是獨立事件,所以打疫苗之後的副作用,有時候大家要區分一下,到底是疫苗相關,還是跟疫苗無關,這是家長比較難以判斷,所以我們都會說有狀況請你帶回來,我們再來檢查。

有任何兒科需求,歡迎參考兒科女醫艾蜜莉-歐淑娟醫師】粉絲專頁

讓我們培養腎利思維,擁有幸福人生喔!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eli.li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