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.66【故事】當加護病房主任呼吸困難住進加護病房時 人生跑馬燈+喘鑑別診斷 FT. 中國附醫呼吸加護病房主任 陳韋成

林軒任醫師(以下簡稱林):新冠肺炎的症狀中,有許多人是喘、呼吸急促,這次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呼吸加護病房主任陳韋成醫師,分享在新冠肺炎肆虐之前,曾經歷很嚴重的疾病,當初也是以喘不過氣表現。可以請陳主任先跟大家分享一下當時的情形嗎?

陳韋成醫師(以下簡稱陳):COVID-19造成急重症比例雖然不高,但全球至今兩年半,已造成六百多萬人死亡。其中有一些人是死於血管栓塞導致的缺氧,在大血管發生的,就是俗稱的肺栓塞。

對一般健康的人而言,可能想像不出呼吸喘促的困難在哪裡?跑步完再怎麼喘,休息一下就會好了不是嗎?但當這種不適感持續存在,又不知道為什麼的時候,會多了一份不安和焦慮,尤其發生在34歲,人生體力應該是高峰的階段,我當時就因為肺栓塞住進加護病房。


當時我是年輕主治醫師,剛闖過大大小小的考試(畢業後到那時,總共有六張證書),又帶著住院醫師一同為病人拼搏,單位也剛經歷評鑑的考驗,家裡又剛買新房子,正是人生往上起飛的階段,雖然忙碌,但也充實有目標。

那個週末與許久不見的家人聚餐,席間去廁所時,突然一陣天旋地轉,等我回過神(可能過了數秒鐘到幾分鐘),一時間連我在哪、做什麼都不知道,一會才想起我在餐廳吃飯,才注意到自己跌坐在廁所地板上,有一點擦傷,膝蓋有點痛,想說應該就這樣,便若無其事回到席間吃飯。結束後,陪家人走過公園去辦事,才覺得膝蓋真的有點痛,最後還坐高鐵回到台中,晚上越發感到疼痛,隔天上班就去請同事診治。

到這裡大家有發現嗎?呼吸喘促還沒出現。沒錯,肺栓塞雖有好發族群,但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。

接下來兩週到一個月,由於我當下是意外昏倒,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動作摔傷的,和醫師猜測及進一步檢查,最後發現左膝關節、軟骨和韌帶都受到很嚴重的傷害,必須透過休養、藥物治療才能恢復。

即便如此,我依舊上班,為病人努力,只是拄了拐杖,加上特製的護膝。但左膝腫脹疼痛,實在很難受,使生活大受影響。

林:一開始發現呼吸不順的狀態是怎麼樣?可以請陳主任以身為醫師的想法,來跟大家分享嗎?

陳:大約一個月後,整個膝蓋延伸到小腿都腫脹不適,週末上完ACLS課程後,回家迫不及待將腳抬高放在沙發上休息(這我已經做兩個多禮拜)。隔天起床,本想趕快梳洗去主持晨會,但發現走過廁所兩三公尺的距離,居然好喘好喘,停下來休息還是覺得很喘。便從心肺的角度,自己安排照X光,基本抽血再加上抽動脈血、做心電圖等,但結果其實還好。隔天又安排到心臟科的學長門診,也沒有特別的診斷,因此我們安排了心臟超音波。到了第四天做超音波的時候,路過的一位心臟科醫師說,你的右心比較鼓脹,會不會是氣喘呀?我當下想著,媽呀,身為胸腔科醫師竟然不知道自己有氣喘?當然我不是氣喘啦。

一直到七天後,又是週日,又躺在沙發上抬起那隻腫脹的左腳看著電視。突然想到,腳腫脹疼痛,加上呼吸喘促,會不會是下肢靜脈血栓,合併肺栓塞呢?但,那不是發生在臥床不便人嗎?我這一個月也是一直生活走來走去,真的會是我嗎?便和心臟科的學長聯絡,說明我的揣測,他安排我隔天去做下肢的超音波。那天一早,我拐著腳走去檢查室,一做,學長說:「嗯,真的有血栓,而且一直從小腿延伸到大腿。」我當下被轉去急診,接受進一步檢查和準備住院,開啟我一週加護病房,總共三週住院的住院醫師生活。

林:在臨床上喘或呼吸不順很常見,像我們腎臟科最常見的就是肺水腫造成的呼吸喘。陳主任身為胸腔科的專家,也面臨到幾乎瀕臨呼吸衰竭的狀態,可以幫聽眾們分析要如何鑑別診斷喘這件事情嗎?

陳:呼吸就是吸入氧氣,排出二氧化碳,我們之所以感覺不到呼吸的存在,是因為供給呼吸的器官,像是心臟、肺臟和攜帶氧氣的血紅素都很足夠,遠超過全身其他對氧氣有需求的地方。

一般來說,要知道呼吸喘促的原因和嚴重度,我們會看喘的形態、加重緩解因子和伴隨的症狀。

喘的型態

喘是一個很主觀的感受,病人有可能會說吸不到氣,需要比平常更用力吸氣,或是呼吸很費力等描述。要客觀知道自己喘的嚴重度,我們可以看喘了幾天、活動多遠就會喘,例如爬三層樓、走一個路口等。若平時不太運動,爬三層樓會喘,其實就還好。我那時候是從床上走到浴室,兩三公尺就喘得不得了,這就很不一樣了。

伴隨症狀

再來是伴隨症狀,對於是哪個器官或系統出問題的鑑別很有幫助。如果是上下呼吸道的問題,可能會鼻塞、流鼻水、咳嗽、喉嚨痛等,到肺部可能就會喘得很明顯,若遭肺炎等感染可能會發燒,搭配過去病史或生活習慣,像是長期抽菸、氣喘和慢性阻塞肺病的患者,可能會有嘯鳴聲;肋膜發炎或氣胸的患者,可能會有胸口隨呼吸的劇痛。

加重緩解因子

如果是心臟問題,會看過去是否有三高: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的問題,像腎臟方面疾病,許多就是從三高衍伸的併發症,當腎臟血管、心臟血管不好,就有心肌梗塞或是心衰竭的問題。一般來說,這種喘活動下更會加劇,休息後會稍獲緩解,躺平有時候反而吸不到氣,要做起來才舒服些。心血管狹窄導致心肌梗塞,典型可能還會有左胸壓迫性胸痛、冒冷汗的情況。

不過,也不是每個人都症狀一致,曾經遇過阿嬤牙痛治不好,急診醫師發現她心肌梗塞,轉移痛到左下巴,所幸心導管及時處置後,得以緩解,所以急診醫師被阿嬤說是最厲害的牙醫師。

因此,從活動狀態來知道嚴重度,從伴隨症狀來想是哪個系統的問題,是我們面對呼吸喘促抽絲剝繭的思路。

林:那當時你分析的呼吸喘這件事後,做了哪些處置呢?

陳:我那時候沒有感冒咳嗽的症狀,不太像肺炎等肺部問題。第一輪查過肺部,確定沒問題,才想去找心臟科。我本身有些遺傳風險,爸爸有糖尿病,媽媽有高血壓,加上飲食狀態不錯,BMI也高,那時曾擔心自己該不會有冠心症,最後才連結到腳腫脹疼痛,加上呼吸喘促,會不會是下肢靜脈血栓,合併肺栓塞。

林:聽到這邊我就想到,很多病人來門診就急著想抽血做檢查,卻忽略告知醫師病史,其實病史是很重要的診斷依據。呼應陳醫師的例子,最後是回想自己這陣子身體出現的異狀,包括腳不能動、呼吸喘,才聯想到肺栓塞。

陳:這真的不是容易診斷的疾病,在找尋病因的過程中,病人其實是不安的,但要耐心的抽絲剝繭,才能找到原因。不過也要小心危險的症狀,必要時再返回醫療院所重新評估。

回頭講COVID-19,Omicron雖然是輕症沒錯,但有些症狀仍要小心,可能演變為重症。若用血氧機測量,血氧掉到94%以下,就要立刻就醫。再來是呼吸速率,在靜止狀態下,20秒以內呼吸次數超過10 下,這時候就要小心,代表有喘的情形。

林:轉入加護病房的時候,你當時的想法是什麼呢?或是以陳主任豐富的知識,當時分析出來覺得接下去會發生哪些事情啊?有沒有你當時預測的劇本呢?

陳:因為這個疾病是血塊塞住血管,所以我們預期會用一些藥物,不管是吃的或打的,在本院有一些很先進可以溶栓的機器,所以我想說血栓處理後,可能兩三天狀況比較穩定,就可以到一般病房去,甚至再過幾天就可以回家了。但有些事情就不是像我們想的,居然住了快3個禮拜。

這個就像現在不管是隔離,或者是住院,會很擔心、不安,我人生還有好多事情要做,我的工作、家庭,因為生病,都會在這邊被中斷。像剛剛講人生跑馬燈,真的會重新想一想,原本預期應該可以活到80歲,怎麼在30歲的時候生病,會不會就在這裡終止?所以有些事情不一定如原本預期。

常常我們醫療會問病人有沒有過敏史,以前沒有發生過,就說沒有。但在這過程中若沒有遇到,也不知道會發生。像過程中我發生嚴重全身性的蕁麻疹,我也是仔細去找到底是哪個藥物造成;再來是我要從加護病房轉到一般病房的時候,護理師跟我說陳醫師你爆肝耶,肝指數急速上升。所以在我們健康的時候,都會覺得這些人生病,可能是他個人的原因,但其實那些人就是我們,我們就是那些人,沒有遇到不知道,但遇到的時候,人生都會做一些轉變。所以真的要珍惜把握健康,尤其疫情變化多端,我能理解一些朋友被隔離或是住院,應該是受到蠻大的壓力。

林:今天很謝謝陳主任的分享,下一集我們會請陳主任繼續分享肺栓塞的治療、治療後的效果,以及疾病的介紹喔!

讓我們培養腎利思維,擁有幸福人生喔!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eli.li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