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153. 肝臟不好居然要洗腎?原來是肝腎症候群惹的禍!(上)

大家都知道,中醫講究陰陽平衡,但你知道在西醫裡也有類似的概念嗎?過年前遇到許多還沒到洗腎時間的腎友來洗腎,其中就包含兩位因「肝腎症候群」來洗腎的患者。沒錯!肝臟不好也會影響腎臟!這兩個器官是如何影響彼此的?就讓我們來看看吧(以下個案皆已模糊處理)。

不同類型的肝腎症候群

第一位患者是一位長期肝硬化的五十幾歲大姐,大姐的肌酸酐大約2.3mg/dl,腎絲球過濾率(GFR)大約為25左右。肝硬化是一種肝臟疾病,主要是由於長期的肝組織損傷和纖維化而導致的疾病。這種病情下,肝臟組織逐漸失去功能,形成疝囊和纖維結節,導致血流循環紊亂,最終使得肝臟的靜脈血壓增加。

由於靜脈壓力增加,血液無法順利返回肝臟,導致其他血管增大和擴張,特別是腹部的靜脈,例如肝門靜脈等,造成靜脈高壓的現象。這種靜脈高壓會導致腹腔內液體積聚,形成腹水的症狀,雖然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,裡面有不少腹水,但大姐1、2個月就會去放一次腹水,因此一直以來都沒有出現過太大的問題。

但大姐前陣子出現腹瀉的狀況,隨後又陷入昏迷,送到急診後發現血氨飆到100ug/dL以上(正常值在40ug/dL以下)、肌酸酐甚至衝破6mg/dl、血液的酸鹼值也非常酸,正常血液中的pH值大概7.35到7.45之間,大姐則是7.28。

第二位則是一位六十幾歲、有長期追蹤肝硬化的病患,且過去幾個月以來肌酸酐與腹水有逐漸變高、變多的跡象,肌酸酐一度飆破6、出現尿毒症候群的症狀(EP145. 男拒洗腎開始胡言亂語 家人誤以為中邪 竟是尿毒性腦病)。

如何分辨肝腎症候群

根據過去的英國醫學期刊(The BMJ)所述,肝腎症候群分為第一型和第二型。第一型會在兩週內讓腎臟快速變差、排水出現問題導致尿量變少、肌酸酐快速上升,超過一倍以上(且數值大於2.5)、腎絲球過濾率下降一半以上,或低於20。前者阿姨便是屬於第一型,通常第一型肝腎症候群的患者,蛋白尿會比一般洗腎患者來得低(小於500mg),超音波也不會出現結構上的問題(例如萎縮、栓塞),尿中也不會出現NGAL。第一型的患者通常能夠找出明確的腎臟變差的時間點,當服用利尿劑、或白蛋白時,並不會有顯著效果。

第二型則是屬於慢性的肝腎症候群,因肝臟功能逐漸變差而影響到腎臟,導致腎臟功能也逐漸低下,形成惡性循環。第二型出現症狀的時間並不會像第一型一樣快速,尿量減少與腹水增加的時間可能會拉長到好幾個月,每一次回診的數值都變得更差。和第一型相同的是,超音波檢查也不會看到結構性的問題。

肝臟不好如何影響腎臟

肝臟對血液循環有著重要的控制作用,它處理從腸胃道返回的血液,將其中的毒素代謝掉,然後將淨化後的血液送回心臟。當肝臟因為各種原因而受損,例如酗酒、肝炎或肝硬化,肝臟的血管就會受到影響,可能會導致肝門靜脈高壓,這種高壓會引起血管舒張,以降低靜脈的壓力,導致腎臟血壓不足,使得腎臟的過濾壓力降低。為了維持正常血壓,腎臟便會收縮血管,使腎臟血管的壓力變差,也就是腎臟灌流(renal perfusion)變差,最後腎臟無法有效過濾血液,造成水分和鹽分的滯留,導致水腫和其他問題。

其他加重肝腎症候群的原因

腹瀉過度

肝硬化導致體內阿摩尼亞(ammonia)上升,這時候醫療會用瀉劑快速下降阿摩尼亞(ammonia),但是腹瀉過度會加速脫水,使腎臟灌流變差,進而增加急性腎衰竭的機會

出血

肝硬化或是肝臟病會出現凝血功能障礙,使得出血風險增加,肝硬化患者有時候會出現腸胃道出血,而血液流失會加重腎臟的負擔,導致其功能進一步下降

感染

肝臟也扮演免疫系統的角色,肝門靜脈會收集所有腸胃道的血液,一起灌入肝臟。平時肝臟能有效清除腸道過來的細菌,但當肝臟功能受損時,感染的風險就會增加,使得肝腎症候群的情況惡化

總結

今天的重點在告訴大家第一型與第二型肝腎症候群有何差別,分別是急性的第一型,肌酸酐快速上升,與腎絲球過濾率快速下降等,所有症狀都在幾天~兩週內發生;以及第二型,肌酸酐緩慢上升,與腹水逐漸增加,即使排出腹水,肚子還是很大。兩者的相同之處為,超音波都看不到明顯的結構性異常,以及蛋白量都不多。

下一集會和大家介紹,這兩位病人應該要如何治療、或是做什麼事才能腎臟功能恢復,以及一旦發生肝腎症候群,洗腎要洗多久?是否需要終身洗腎呢?

大家也可以猜猜看,除了「肝腎症候群」之外,有沒有其他器官也會和腎臟彼此影響,出現其他種類症候群呢?答案將在下一集揭曉!

讓我們培養腎利思維,擁有幸福人生喔!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eli.li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